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优势,擦亮服务全面乡村振兴的农林品牌,连日来,林生院积极组织科技服务团赴省内各地开展“献礼建党百年•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农活动,推动产业发展,帮助百姓致富。

由学院党委书记郑炳松教授领衔的林木栽培生理研究团队一行赴宁波考察冬青基地建设情况,现场帮助解决冬青培育技术难题。在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冬青栽培基地,郑炳松教授详细听取了基地负责人在冬青引种、栽培和选育方面的情况介绍,双方深入交流探讨了冬青在产业化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及商业化的发展方向。在宁波市林场,技术团队与林场负责人就北美冬青在四明山区的引种和栽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北美冬青切枝栽培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技术指导。近年来,郑炳松教授团队在服务浙江冬青产业的基础上,多次赴山东、沈阳、江苏、湖南等地开展交流和技术指导,将北美冬青最新的栽培和选育技术带给种植基地和更多的老百姓,让北美冬青在全国20余个省市开花结果,促进了北美冬青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壮大。

吴家胜教授带领特色干果研究团队赴临安板桥镇开展“三服务”活动,现场帮助香榧企业、协会破解难题。吴家胜一行先后与板桥镇党政领导及香榧产业协会负责人座谈交流,听取香榧产业发展情况介绍,并实地调研指导香榧生产加工企业。针对企业在加工、销售、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问题,吴家胜与同行专家共同研究,并逐一提出解决方案。他指出,香榧产业的转型升级关键要在农业服务和产品研发上面下功夫,政府要引导建立统一的区域品牌,拓宽销售路径,企业要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拓展多元化产品,最终实现农产品向商品的转型。
眼下正值覆盖竹笋大量上市季节,这也是竹笋经营户们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节,临安、余杭、德清是覆盖经营雷竹、早园竹等笋用竹林的重要基地,学院森林培育学科竹子团队专家学者,深入基层一线,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专业技术指导。

竹子团队林新春教授来到杭州余杭区百丈镇黄泥岭家庭农场、杭州绿丰竹笋专业合作社等基地开展现场技术指导。杭州绿丰竹笋专业合作社由67户笋农联合成立,位于杭州余杭区,累计服务笋农2000户,涉及早竹面积1万余亩。2012年起,林新春教授受聘担任合作社技术指导专家,开展“师傅带徒弟”(刘彩凤乡土专家工作设)项目,目前已有20余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注册的“醉乡春”品牌获中国义乌国际森博会金奖,优质的品质积累起稳定的时鲜农品“粉丝群”,2020年基地销售收入破500万元,带动社员和周边农户销售收入近1000万元。
在临安太湖源镇碧淙竹笋专业合作社等基地,竹子团队桂仁意教授一行实地查看覆盖雷竹出笋情况,市场销售情况,并与林业技术人员和种植示范户就区校合作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雷竹种植经营和生产加工一直是太湖源镇的支柱产业。种植历史悠久,经营规模超过8万亩,全镇农民60%的收入来自于竹产业,雷竹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上大户超过200名,2020年被授予“中国雷竹之乡”称号。
桂仁意教授一行还到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党支部开展结对村“三服务”,与5位县林业科技示范户就今年覆盖早园竹面积、产量、产值等经营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与交流,结合省级林业推广项目的实施情况,对早园竹可持续生产经营进行示范推广,做到一户一策,量身定制。之后,来到龙胜村早园笋精品园,桂仁意教授就竹林密度、覆盖技术及安全生产等方面作了指导,并对今年早园竹竹疹病的防治工作进行了部署。

德清县立足竹类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竹产业多种功能和价值,2020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192.57亿元,其中竹产业产值56.07亿元,占总产值29%。全县早园竹种植面积达10.1万亩,年产量近8万吨,年产值约4.6亿元,建有郭肇村早园笋精品园、龙胜村早园笋精品园等。借力“一亩山万元钱”林业创新模式,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进行低产林改造,推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竹林覆盖早出”等培育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幅提高笋质量和产量。并建成集标准化生产、质量检测、无界零售等十余项功能于一体的早园笋全产业链信息化平台,通过全流程数字化溯源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线上线下同步推动产销。其中龙胜村早园竹林亩产值达2万余元,被中央电视台《生财有道》栏目报道推广早园笋致富经。
林生院的党员教师作为服务省内农业产业的主力,他们通过自身优势,把科技资源导入农村,开展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有效支撑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全面乡村振兴贡献了农林智慧。
(林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