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农林大新闻网讯 戈献勋,男,浙江温州平阳人,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091班学生,工程学院09、10级机械类专业(含高分子)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浙江农林大学2010-2011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获得者;获得2010至2011学年度国家奖学金,并多次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坚华林业奖学金;曾担任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主持人,并将其科研成果撰写成论文(《Fabrication of lignin-wrapped carbon nanotubes and its dispersion in ABS resin》),且成功被2011年应用化学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ACE2011 中国香港)收录,并被EI、ISTP检索。此外,还曾荣获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工程学院“创新之星”学生党员等多项荣誉。
兴趣引领, 学习乐在其中
作为工程学院首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戈献勋专业课程很突出,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真的很好玩!”现在的戈献勋一说到化学便是满脸的兴奋,滔滔不绝,眼里洋溢着对有机化学的无比热情。一路走来,是什么使他开始痴迷于有机化学呢?“其实我高中以前,对化学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爱上这门课还是因为一次很偶然的邂逅……”对此,他特别感激求学路上的两个人——他的高中化学老师和大学的有机化学老师曹华茹教授,前者让他培养了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后者则帮助他在化学领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延续。“去高中新生报到之前,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高一的班主任有了一次电话联系,开学第一天他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我很有礼貌,而他又刚好教我们化学,所以从那以后我上化学课特别认真,在高二刚开始的时候就把高中三年的所有化学书全自学完了”。同样,敬职敬业的曹华茹教授,坚持板书授课,讲课内容别具一格,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讲得很有系统性,而且常常将于丹语录、《易经》心得融入课堂,讲求教书的同时更注重育人的风格,使得戈献勋更坚定了自己努力向曹教授学习化学知识的决心。
学习踏实认真的他也很快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曹教授在学科知识上给予了他更多引导和帮助,并鼓励其参加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在导师的帮助下,经过一年的科研研究,戈献勋成功将其科研成果撰写成论文(《Fabrication of lignin-wrapped carbon nanotubes and its dispersion in ABS resin》)被2011年应用化学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ACE2011 中国香港)收录并且被EI、ISTP检索,成为学校又一个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在校大学生,为学校和个人都赢得了荣誉。
“科研创新与学术钻研一样,就好比滚雪球,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雪球才能越滚越大。”戈献勋在生活中热衷于看各种各样的书,“每当走近图书馆,看着那么多的书,不由得叹由心生,那么多的书,那么多的资源,自己才看过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学时光,一晃而过。真想把这些书统统读完看透,才不枉为大学生,才能不留遗憾的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沉下心来好好钻研学术,实在是件幸福的事儿。”
兢兢业业,工作同样出色
“学生干部就是自己学校、学院的一面旗帜,自己做不好就对不起这份责任,更何况我还是一个共产党员。”作为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的戈献勋,平日里,工作认真负责,总是以一个正式党员的实际行动来感染身边的同学。由于他过硬的自身素质,所在支部的同志都对他心怀敬佩,也因此被学院推荐到校党委宣传部成为学生网上评论员,勤勤恳恳的做着每件事。
人生路,勤为径。在谈到自己在学生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时,他说:“优秀,只不过是比别人多一点勤奋,多一些踏实而已。”在他看来,大学时参加的各种学生工作,既是历练自我,也是感受生活,不赞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为学态度。朋友们很佩服他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力,每一次得知他为了工作忙的通宵达旦至凌晨,一边鼓励他继续加油,一边又为他身体担心。每每遇到支部开始发展新的党员、积极分子的时候,他都要承担很大的工作量,从组织群众座谈到考察材料撰写。他既要完成分给自己的考察对象的材料,又要指导刚刚接触考察任务的新一届党员如何正确高效的完成考察任务,而且始终耐心讲解。他踏实的工作作风感染了身边的很多党员,以至于他所在的支部每一次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党员考察发展任务。
由于平时的良好表现,戈献勋被推选为浙江农林大学2010-2011年度优秀共产党员,整个工程学院仅他一人获此殊荣,并且第一次和自己的老师站在同一个领奖台上领奖,这让戈献勋十分欣喜而又满怀压力。他说,接过证书的那一刻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直以来,他都是这样一个满怀责任感,把每一件事都尽心尽责的来办理。
自强不息,明天一定更加精彩
看上去书生意气的戈献勋,承受过很多同龄人没有承受过的压力。在他还年幼的时候,父亲便因为生病而过早了离开了他,一直以来他和母亲、姐姐相依为命。懂事的他,没有因为命运的玩笑而自暴自弃,相反,练就了同龄人所不具备的抗压、吃苦能力。大学里,主动参加勤工俭学,而且在学业上非常努力争取获得奖学金,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寒、暑假回家就到母亲所在的花边厂帮忙,经常是早上9点开工,晚上11点后结束,有时甚至是通宵,每天体力工作至少是10小时,也从来不在母亲面前叫苦叫累。每次学校发奖学金了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为的只是让母亲欣慰自己活的很有出息。但就是这样一个出生贫困的年轻人,每逢过年过节还能想到自己身边的孤寡老人,会拿出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的一部分钱,为他们买点小礼物,慰问他们。
“考虑到家里的情况,我不想在学校里过着安逸的生活,想早点出去工作。”不忍看母亲继续过度劳累的他,希望比别人更早的成长为一个男子汉,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更加懂得感恩,更早的接触社会。他说大三打算把教师资格证考出来,打算毕业了去中学教书,目标是当上校长。他还特别强调了自己大学两年所取得的成绩与辅导员叶斌老师对他的帮助息息相关,身边所有人对他的鼓励和支持也让他实现理想的脚步更加坚定。
在生活、学习、梦想的舞台上,奉献自我、成就自我,演绎着他无怨无悔的青春年华。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未来的大致轮廓已然呈现在眼前。对于做事总是井井有条、深思熟虑的他,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他可以走得更好更远。
(工程学院 吴成林 方能杰 张扬芳 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