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我校"生态育人 育生态人"工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观、价值观及"生命共同体"理念,增强学生对古树名木价值的深刻认识和文化传承。现启动"家乡的一棵树"古树名木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成果征集评选工作,旨在系统梳理实践团队及个人的实践成果,进一步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现我校学子的生态保护意识与社会实践能力。具体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25年9月—10月
二、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校团委、新闻中心、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指导单位: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
三、实践成果征集内容与要求
(一)实践成果具体内容
1.实践探访记。实践团队或个人需在暑期返乡时,对家乡的古树名木进行实地探访。运用文字、照片或视频等形式,详细记录古树的样貌,包括其树种、树龄、树高、胸径、形态特征、俗称、地理坐标等基本信息,以及它的生长环境。同时,收集村民关于古树的口述历史,将其中的故事完整记录下来。
2.实践故事集。对探访过程中收集到的与古树相关的传说、民俗或家族记忆进行系统整理。确保所有史料真实可考,涉及历史典故、传说、文献、近现代事件、名人轶事等,必须明确出处,如文献、村民实名口述等,并写明时间、人物、内容。
3.实践文化作品。可以选择手绘古树图鉴、制作短视频、撰写散文或设计文创草图等形式进行创作。通过文化作品,进一步挖掘古树的历史、生态、科研等价值,彰显其文化内涵。
(二)撰写规范要求
1.标题。没有固定格式,简洁明了、朗朗上口。
如:家乡那棵老槐树、让古树“老有所依”、村子里的“精神家园”、一棵古树的传奇、古树守护人、千年银杏—记得住的乡愁……
2.正文。可以先介绍古树的基本信息(树名、树龄、树高、胸径、独特的树型、花朵、果实,当地的俗称等),也可以直插主题,不用面面俱到。
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介绍古树的变迁、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文献利用一定要写明出处,做到有据可查。如果是村民口述,也要真人实名,以备查考。近现代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名人名言,更要强调真实性(时间、人物、内容等)。描述要客观系统、逻辑严密、针对性强,杜绝瞎编。
整理故事是为了记录历史、还原记忆,挖掘文化、传承文明。做到观点正确,充满情感,传递正能量。让读者了解古树,敬重古树,爱上古树,更自觉保护古树。
3.文体。记叙文,不采用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戏剧以及杂文、随笔、游记等。整体贯彻:记录人物行为、叙述事件场景、抒发情怀感慨、彰显价值意义、实现宣传效果、产生社会影响。字数要求1500字左右。
4.文学手法。托物言志,通过对古树的描写和叙述,反向射到作者本身,表达作者对古树的情感、意向和意愿。以物比德,古树本身蕴涵的历史、景观、生态、科研科普、养生保健和经济价值。在自然漫长的生长过程,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类活动相关联,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变迁,给人类思维、认知、境界、格局、品德以及价值判断产生深远影响。借景抒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古树,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寄托在古树上,让古树特点与自己情感融为一体。
5.创作原则。挖掘提炼古树故事,必须深入调查、实地感受“道法自然”、感悟树理、启迪人生的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研究古树的历史、外在、内涵、环境、地理和人文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古树自我调节、默默坚守、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根植大地、脚踏实地、拼争向上的生存意志,无畏曲直、播撒绿荫、回报自然的奉献精神。
四、奖项设置及成果展示
(一)奖项设置
此次征集将选出一二三等奖,并且在学校生态节上进行重点展示。
一等奖,5项,奖励基金500元;
二等奖,10项,奖励基金300元;
三等奖,10项,奖励基金100元。
优秀奖,若干项,专项实践荣誉证书。
(二)成果展示
优秀实践成果将在暑期社会实践总结大会上进行标准,并择优汇编成册收录《浙江农林大学古树名木实践成果集》。
五、作品提交时间及要求
(一)各实践团队和个人请于10月10日前将探访记录、故事集、文化作品的电子版上交至指定邮箱:lsyshsjb@163.com,并命名为:学院+团队名称或个人班级学号姓名+探访记录、故事集、文化作品;
(二)实物作品请于10月8日前完成制作,提交时间及地点将通过专项实践QQ群通知;
(三)参与“家乡的一棵树”专项实践成果征集评选活动的同学请加入专项活动咨询群,QQ群号:932696619,群内将发布作品材料提交细则、评审进度等通知。
(四)注意事项。本次征集结果将作为专项实践评审重要依据,严禁抄袭剽窃,一经查实取消评审资格;提交材料视为同意学校对成果的展示与宣传使用权;评审结果将通过学校官网及QQ群同步发布。
校团委、新闻中心、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202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