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高教视野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old - 高教视野 - 正文
关注“大四空巢”现象
【发布日期: 2013-12-24】 【来源:中国教育报 】 【作者:】 【编辑:陈桂鹏】 【点击量:

一些高校大四课堂出现“空巢”现象,有人因此质疑是否大学四年缩水。如何看待“大四空巢”现象?中国教育报推出“关注‘大四空巢’现象”系列报道。通过记者的实地调查、采访,从专业的角度,关注大四学生为何逃课?大四的课该怎么上?大学四年的课程又该如何科学规划?

大四教室空了,学生去哪儿了

这几天,人人网网友小琳发了条状态感叹:“100人的教室就坐了30多个人,老师点名都不知道点谁好了!”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大四学生王婧,也有类似的感觉:“大四课堂的出勤率确实比以前低了很多。不点名的课逃的人很多,而点名的课程也有很多学生等到点名结束就走。”

大四学生在做些什么?为何“空巢”现象如此严重?学生又该怎样处理学业与前途之间的关系?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采访。

有课不上,纠结!

王婧说,这学期她所在的班级共有10门课,如此大量的课程让她烦恼而又无奈。“大四开始为毕业后的事情做准备,上课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考研都没时间复习了!”王婧介绍,班内考研的同学一般不去上课,就在上课教室的隔壁自习,如果老师点名就马上赶过去,点完名再回去自习。而更多考研一族则会选择到教室但不听讲,专注于自己的复习资料。而找工作的同学如果需要参加招聘会、面试,就要到学院开具请假条,更多人为了避免麻烦则会直接逃课。

不只是王婧所在的班级有这种情况。记者日前在网络上进行针对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在“是否会为了准备考研、找工作等其他事务而逃课”一项中,10%的受访学生投给“总是”,而30%投给了“经常”,而这些人中不乏一学期有4—5门专业课的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柯岩因为参加招聘会而逃过不少课。她告诉记者,其实她也很矛盾,但眼下最重要的是找工作,课程只能靠后站。

能过就行,功利!

除了上述的考试和找工作的压力之外,大四课堂出勤率低也跟“大四课程成绩不与未来发展挂钩”有关。王婧告诉记者,出国、保研的人只要看前三年的成绩即可,多数学生认为只要不挂科、不影响毕业就行。持相同心态的人不在少数。“其实像我这样的工作定了之后就会想,不挂就行了。考研学生更是,复习考研更要紧。总之,我觉得自己的心思已经不在学习上了,不能勉强。”柯岩说,“感觉现在大学学习特别功利,但我也不知道如何改变,短期之内也是改变不了的。”

不过,有为考研、工作而牺牲课业的学生,也仍有许多大四学生坚守课堂。记者采访多名学生发现,出勤率较高的基本上是点名较为严格的课堂。辽宁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吕梦告诉记者,她本学期有5门课,每门课的老师都会考勤,其中有两门课的老师明确告知:3次以上不到课则取消期末考试资格。为了能顺利毕业,学生们不敢轻易逃课。

另外,不同学科的课堂也呈现出不同的形势。理工科由于专业课体系环环紧扣,平时功夫很重要,考前临阵磨枪用处不大;并且大四课程与毕业设计紧密相关,很有用,因此安排在大四上学期的课得到相对认真对待。吉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班学生韩絮正在准备换方向考研,但仍然坚持去听每节专业课。她告诉记者,这学期上的专业课虽然考研用不上,不过生物学的知识全都是相互关联的,都可视为以前专业课中某一个方面的深化,不论以后研究方向偏重哪个具体领域,都能用到。

只顾眼前,糊涂!

有专家认为,上课与考研、找工作、出国并不冲突,少数学生以考研和找工作为由不重视课业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之所以有学生将之对立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人包括部分大学生相当急功近利,很难潜心看书学习,也很会耍小聪明临阵磨枪应付各种考试。“有一些课程在考研时可能也会考,在找工作及以后的工作中可能都能用到。而且很多安排在大四的课都是排在课程金字塔最顶尖上的课程,弃之不听也是很可惜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团学办公室主任阎芳说。

那么,大四学生应如何正确处理学业与前途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李萌昀认为,之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大四的时间不够用,是因为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即没有尽早决定以后怎么发展。“我见到的多数学生都是这样的:保研也想参加,工作也要找,出国也申一申,就是想多几重保险。这是最大的浪费。”李荫昀说,人们总要给自己留后路,同时经营多种选择,而这就意味着做每一件事情都不能百分百投入。“这其实是没有决定,是等着别人来决定自己。建议学生们把握自己,早做决定、主动做决定,不要逃避。”李荫昀建议,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应当尽快完成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提升时间管理能力、培养选择与放弃的能力,提早做好关于前途的规划,避免到了大四手忙脚乱,既耽误了学业,又影响了就业。

面对“大四空巢”现象:不排课是良方还是无奈?

大学的最后一年到底应该学些什么?怎样才算不“虚度”?为此,记者采访了一些高校师生。

学校:不少学校已微调课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针对大学四年级课堂教学与就业、考研、论文等时间冲突的矛盾,不少高校已经对大四的课程作出了调整。

中国政法大学18个专业中,只有新闻和社会工作两个专业在大四上学期有一门专业必修课,德语专业在大四有三门专业必修课,其他专业在大四都没有安排必修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康丽颖告诉记者:“现在学校实行的是半学分制,3年内或6年内选完课都行,大部分专业的学生在大三就把课上完了,大四通常只有很少的一两门课。”

在中央财经大学读大四的格桑说:“我们专业从大四第一学期就没有课了,这段时间大家主要是自己准备考研、出国、实习、找工作。有的专业大四第一学期前10周还有课,后面就没了。”

这样的调整虽然看似比较人性化,但是大四阶段学校不排课、学生不上课,并不被高校视为一剂改革良方,更多是一种无奈之举。

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孙园植告诉记者:“当前高校培养方案的学分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非常狭小。事实上,中国大学本科生在校的有效学习时间一般只有3年左右。”

类似的说法在学生那里也得到了证实。采访中,多名学生表示,为了腾出大四的时间,大二、大三课程很多,最忙的一个学期要上十多门课。

学生:大四依然有上课需要

对于大四该不该排课、该上一些什么课等问题,学生也有自己的看法。

格桑坦言说,没课以后,不少同学每天9点以后起床,凌晨2点才睡觉,做事没有计划,很多时间花在网上,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大多数学生认为,到大四不管是找工作还是考研、出国,都需要一定的自由时间,如果还按照大二、大三的模式去上专业课,效果确实不太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四完全不需要上课。相反,无论即将走向社会还是继续深造,都会发现自己需要补充很多原来并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英语、沟通技能等一些将来走上社会可能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平时专业课上涉及不到。现在,好多同学去听各种求职、面试的讲座,如果能开课也挺好的。”格桑的同学小米说。

记者发现,职场英语、沟通技能、论文写作、模拟招聘、生涯规划等是学生们意见最为集中的大四课程内容建议,认为“这些是毕业生最迫切的需求”。有学生明确表示:“如果课程真的很实用,考试压力又不大,我们还是愿意去上的。”

专家:呼唤深层次教育教学改革

在专家看来,大四不排课,只是对学生逃课现象的一种“规避”,或者应对就业等压力的权宜之计,而深层次的改革才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师周序认为:“逃课并不是到大四才突然出现的,如果学生刚进大学的时候,遇到几门课讲得不太好,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当习惯已经养成,再好的课可能也听不进去了。”周序认为,如果要打“逃课”的板子,主要责任还是在教师。

康丽颖也认为:“学生本身并不厌学,而且潜力非常大。”据介绍,目前首都师范大学正在探索教学改革,通过翻转课堂、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大对教师的要求,除授课外,教师每周还要对学生做课业辅导,举行研讨、读书沙龙、做项目等活动。从评价上,平时成绩占一定的比例,不再期末考试一考了之。

康丽颖认为:“如果授课方式和评价方式作出一些调整,逃课问题可能就另当别论了。”她教授的专业核心课程教育社会学,指导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有学生写出了长达100页的研究报告。

不过,康丽颖认为,国内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和专业时间安排存在一些问题,给教学改革带来了难度。据她介绍,美国大学本科一个学期4门课,欧洲5门左右,香港6门,而我们的大学一个学期10门课左右。香港大学毕业要求是99学分,我们要求是180—190学分。如此大的教学量,使师生疲于应付,难以达到国外大学授课的深度和广度。首都师范大学也在探讨,在允许的范围内减少部分课程,主要方向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压缩,专业选修课程更加集中”。

孙园植说:“能否对大四的课程进行改革,如何进行有实质意义的改革,取决于社会能够给高校和学生多大的改革空间。”

大四课程如何规划才更合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抱着“老师能理解”的心态逃课或者开小差。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大四学生王婧说:“对点名没到的学生,老师就做个标记,期末成绩给得相对低一些,但也不会不及格,都大四了,老师能理解。”

如何看待为找工作或考研而逃课的行为?

南京工业大学学生杜洋准备明年一毕业就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投简历、寻找心仪的工作单位。他认为,其实认真上课取得优异成绩的目的还是在于找到一份好工作,“老师知道我们要找工作,不去上课应该也能理解。如果因为学习把找工作的机会错过了,可能也不是老师所希望的”。

而大四的任课教师对此现象偶有不满,但在就业导向下,也基本持理解态度。开设《红楼梦》研读课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师李萌昀介绍,这门课是专门为大四学生开设的,修读人数为100人,然而实际到课人数常常只有五六十人。“没法点名,点名就是给自己难堪。”李萌昀说,期末测评不会体现出勤,但是会在期末考试中出一些与上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试题,来听课的学生将有优先权。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师王建英认为,如果一个本科生在没有严格约束的情况下,还能够善始善终,真的是有一种优秀品质。“如果能这样要求自己,相信走上工作岗位后,会成为一个大家能够信任的人。”

大四课程如何规划?数量不宜过多

大四学生普遍面临考研、找工作、申请出国等压力,因此他们不希望在紧张准备考研或是面试的同时还要应付过多的课程。而那些保研成功、工作已定的学生则开始实习、准备毕业论文,他们也希望能有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希望将毕业年大部分时间耗在上课中。记者在网上发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的学生赞成大四不安排任何课程,其余学生则表示大四安排1—2门课可以接受,最好不要更多。

教师们普遍认为,大四是否安排课程与学科有关,不同学科特点不一,整个课程设计也有不同考虑,不能一概而论。“以新闻专业为例,这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进行业务实习是合理的安排,因此学院并没有给大四学生安排课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团学办公室主任阎芳说,“总体来看,不论什么学科,建议放在大四的门数不要太多,给准备考研、找工作的学生留出足够时间。同时使课程与毕业年的相关度更大些,比如安排一些与实际市场运作接轨的就业指导类课程,使学生学以致用。”

王建英这学期教的大四毕业班出勤率相当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三门课程全部排在周一。如此一来,实习的学生只需请一天假,考研的学生也只需腾出一天,出国、找工作的学生可以利用上课的时间互相交流信息、传递经验等,所以除了少数学生参加就业宣讲会和面试等需要请假外,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按时到课的。

如何科学设置大学课程?增加个性和弹性

如果大四安排的课程宜少,那么大学前三年的课程设置则显得愈发关键。高校正不断探索更科学的设置方式,而学生对此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在问卷调查中不止一名学生认为,大一公共课程多、压力小,完全可以加入一些专业基础课,如果把专业课分散开,后几年的学习压力就不会那么大。也有教师建议,在课程设置上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加自主、灵活地安排学习计划,提供课程修学的个性和弹性。

另外,毕业论文在大学课业设置中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不重视毕业论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做毕业论文的过程是对大学生逻辑思维和统筹能力的一次全方位考验,其重要性超过一般意义上的概论性课程。许多教师提倡学生提早开始筹划毕业论文,这样学生可以有充分时间思考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此外,早思考、早动手也不会影响其他事的筹划安排,比大四匆忙准备效果好得多。但是阎芳认为毕业论文准备不宜过早,没有必要大一入学就开始。专业学习是一个有节奏、有步骤的过程。基础课程和进阶的课程都学完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后,对专业领域内某个问题有了自己的体会,加上在实践领域也有了一些思考,才能确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想研究的方向。

来源:中国教育报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