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东湖校区以“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为理念进行规划设计,校园大气、恢弘,引起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及媒体的广泛关注。12月6日《教育信息报》头版头条以“浙江林学院新校区凸显‘林’字特色 两千余种植物引入大学校园”为题介绍我校东湖校区。
全文转载如下:
走在浙江林学院新校区(东湖校区),那蜿蜒起伏的道路。品种繁多的林木,错落有致的建筑,清澈见底的湖泊,以及三面环山的地形地势,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标准的植物园、一个有品位的大公园。
在这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大学校园里,年轻的学子们可以在课间坐在树荫底下的木凳上看书,或在湖边的沙滩上写生,或者爬上教学楼的楼顶,尽情欣赏校园的美景和周边自然风光。整天忙着教学科研的大学教师,可以在工作之余在校园里散散步,或慢慢悠悠的骑上自行车,看看不同的景观,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享受一份特有的恬淡和宁静。国务委员、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视察该校区时称赞说,“这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好大的植物园
东湖校区占地2000余亩,位于临安市国家公园内,东、北、西三面分别环绕着功臣山、双林山和玲珑山,东北边挨着青山湖,南面流淌着来自太湖源头的苕溪。坐拥如此独特的自然环境,学校确立了建设“植物园式校园”的目标,将校园与植物园合二为一,即发挥了学科专业特色,体现“林”字特色,又营造了独特的育人环境。
整个校园规划栽种植物2188种,其中被子植物按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排列,将建成华东地区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园。校园将与后面5000亩山体连在一起,将被规划成森林游憩区、生产实验区、定向培育区和自然演替区,建成植物品种基因库、观赏植物栽培研究中心、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区和绿色科技基地,这些计划得到校友们的大力支持,他们利用在林业部门工作的优势,纷纷为母校捐赠各种珍贵物种。学校当然倍加爱护,对校院内每棵树进行编号,为它们各自建立了“成长档案”。
整个校园通过对植物种类、色彩、疏密进行艺术处理,又尊重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要求,将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木本与草本、乔木与灌木进行合理搭配,使自然山水、建筑、植被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独特的校园美学
林学院在设计新校区时始终贯彻着这样的理念:大学校园是一个人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生态空间,散发着科学与人文精神,能使人产生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地方。
校园大门东西跨度125米,南北纵深50米,两侧为一组不对称的浮雕墙,以星球演变、天地化物、细胞分裂、生命繁衍等有关宇宙奥秘为主题,揭示了万物生生不息的哲理。进了校园大门,就是一条宽敞的溯源大道,再往里面,紧接着一条弧形的上坡路——银杏路,放眼望去,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时刻提醒着广大学生:我来这里该学些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
东湖岸边的五洲广场上,五个巨大的花岗岩球体象征五大洲,与此对应,五艘石船直插东湖,象征莘莘学子胸怀五洲,遨游知识的海洋,驶向东湖对岸的图书馆。2万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像打开的书卷,顶部呈无限上升的螺旋形状,蕴含着人类对自然与人类自身奥秘永恒探索的主题。左右由两座小山拱卫,显得庄重沉稳,含蓄内敛,是整个校园的视觉中心和标志性建筑。
化石园更是独具特色,一组傲然挺立的木化石,迄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历史,被誉为镇校之宝,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为了体现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校园内建筑物都不高,尽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之中,而且不对称、不均衡的造型给人一种活泼大方和灵动的感觉。色彩使用也很讲究,采用了反映吴越文化特色的陶瓷色,以灰色为主基调,从行政区到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色彩从冷调的灰绿逐渐过渡到暖调的砖红,以适应各区域由静到动、由沉稳到活泼的变化,与各功能区的特点相吻合。
人本化的建校理念
东湖校区开工前,曾有人提议把原在临安市的林学院迁往杭州市的高教园区。学校召开多次会议,组织有关人员南下北上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邀请校外有关专家座谈咨询,对校区的选址、规划和建设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论证。经过反复论证,学校最终决定在临安建立新校区,因为根据国外大学办学传统和现代办学理念,高校应该建在比邻大都市,生态环境良好的卫星城,而临安距离杭州仅40分钟的车程,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名列全省前茅,又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正是高校办学的理想之地。
林学院负责人认为,学生成才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校园环境对人才培养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东湖校区规划与建设的总理念是:“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这一理念的核心,即以人为中心,以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把育人理念渗透到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构建一个人本化的生态校园。
(《教育信息报》记者鄢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