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农民日报》客户端:浙江一高校研究团队提出“银色粮仓”计划,盐碱地有望“升级转型”为耕地
【发布日期: 2022-01-01】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要真正实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不仅要养护好现有耕地,坚守耕地红线,同时也要让耕地有休养生息的空间,必须提早解决建设后备耕地问题。”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柳参奎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近年来提出了“银色粮仓”(又称“灰色粮仓”)的概念,并在近期开始探索实施“银色粮仓”建设计划。他希望,结合自己研制出的一整套盐碱地改良专利技术——“微客土”技术,可以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并“升级转型”为耕地,让宜耕盐碱地成为未来粮食增量来源。

柳参奎认为,“银色粮仓”盐碱地改造的科学治理与利用有以下特点:一是不建议直接将盐碱地复垦成为耕地,要坚持“先养护抚育、后复垦利用”的原则;二是盐碱地治理的规划,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降低规划和治理成本;三是在修复过程中,要先“草地化”生态修复,再“耕地化”定向培育,千万不能急功近利,要符合生态及土壤修复的科学规律。

据了解,柳参奎从30年前开始接触盐碱地研究,他发现,目前的盐碱地的治理多数是“草地化”过程建设,一方面,恢复其草原功能,促进畜牧业发展;另一方面,植被恢复及生物多样化的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由于经济效益的显现也比较缓慢,盐碱地改良主要是公益属性,各地改良盐碱地的积极性普遍不足。由此,他建议,将盐碱地治理目标再升级,开展盐碱地“耕地化”过程建设,让宜耕盐碱地成为未来粮食增量的来源,并结合盐碱地的色调特性,提出了实施“银色粮仓”(灰色粮仓)计划。

为了支持“银色粮仓”计划的实施,柳参奎教授团队专门研发出了完善的“微客土”技术来治理、利用盐碱地。这项技术易实施、见效快、效果明显,在三年内就可以使重度盐碱地(pH 10.5)恢复植被,很适合于产业化,对松嫩平原、油田区等重度盐碱地植被恢复及脆弱劣质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有广阔的应用场景。

“理念很多时候比技术更重要,所以我们建议一开始就要将盐碱地的修复目标确立为后备耕地,而不仅仅是普通的生态修复。”柳参奎表示,“银色粮仓”计划是以保障我国长远的粮食安全为战略目标,目前已开始逐渐在东北部分地区探索实践,是传统盐碱地治理与利用目标的升级。要把宜耕盐碱地视为后备耕地战略储备资源,基于草地化过程的生态修复及耕地化过程的土壤修复,拓展未来耕地的供给,提升粮食产能,通过修复技术与农业科技的融合创新及耐盐碱作物品种的创制,促进涉农产业培育,挖掘农业发展新动能,构建生态和谐的循环农业体系,最终使宜耕盐碱地成为我国未来粮食增量的来源。

http://fx.farmer.com.cn/share/news/detail_index.html?contentType=5&contentId=31426&cId=0&we-media=1&fromFlag=2 《农民日报》:2021.12.30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