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中国科学报》:让宜耕盐碱地成为未来粮食增量来源
【发布日期: 2021-12-14】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提高粮食产能及增加总量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耕地单产水平,它依赖耕地质量与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是扩大具有生产潜力的耕地面积,它依赖后备耕地战略资源的培育与储备。

在现有耕地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面临瓶颈的情况下,开展后备耕地资源的挖掘,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是主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探索构建新时代更加积极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正逢其时。

粮食生产是一个有机整体,政策、生产、供给、贸易等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甚至对粮食安全形成威胁。因此,立足当今寻找解决更加长远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出路,探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保障耕地产能、实现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策略,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

国家食物来源总和与需求总量须达到动态平衡。如果食物生产量小于消费量,粮食安全即埋下隐患;生产与消费如果基本达到平衡,粮食安全就得以保障;如果粮食生产大于消费量,在世界总体缺粮的情况下,粮食安全就更加有保障。

目前,我国食物生产与消费要达到平衡,还需依赖食物的进口,这说明我国粮食生产量还无法满足需求总量,产需总量上存在缺口。依赖国际市场实现国内食物基本均衡带来的风险须得到有效调控。这种情况如果长期持续且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必将给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带来隐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耕地的数量、质量与农业科技三大基本要素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关于我国耕地数量问题,耕地资源数量缺乏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国情始终没有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业科技不断发展,我国的粮食生产总体趋势是稳定提升并不断跃升新台阶,从1978年的3亿吨达到目前的6亿吨以上。然而,在1997年至2004年间出现粮食总产持续下滑的情况,究其原因是耕地面积在该时期也同步锐减,这充分说明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变化和耕地面积的变化密切相关。粮食安全虽然受三大要素的约束,但笔者认为耕地数量还是主要矛盾。当农业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的瓶颈时,如果要大幅提高粮食的绝对总产量,就必须依靠增加耕地的绝对面积来实现。

关于我国耕地质量衰退问题,在过去的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持粮食生产稳定且持续增长,付出巨大代价。按照耕地等级划分,一等地占41.00%,二等地占34.00%,三等地占20.00%,其余部分已经不宜继续耕种。40年的“化学农业”,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土壤,造成土壤板结、次生盐碱化。这种农业粮食生产方式,造成长远的粮食可持续安全的隐忧。其实,“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政策”所体现的就是耕地紧张的现状,加之粮食产量满足不了需求的增加,这些都预示耕地休养生息的空间极为有限,提升耕地质量操作难度加大。

如何实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不仅要养护好现有耕地,坚守耕地红线,同时也要提早解决建设后备耕地问题。

究竟什么土地资源有希望作为未来的后备耕地?上述的土地资源中还包括生态功能低下、生态功能脆弱的荒漠化、石漠化、沙漠化、盐碱化等劣质土地资源,推算其总面积超过30亿亩。据报道,其中的盐碱地面积与现有耕地面积几乎相当。传统盐碱地的治理目标主要是通过盐碱地“草地化”过程建设,一方面,恢复其草原功能,促进畜牧业发展;另一方面,植被恢复及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效益的提高。

如果把传统的盐碱地治理与利用目标再升级,需要开展盐碱地中“宜耕盐碱地”“耕地化”过程建设,使宜耕盐碱地成为未来粮食增量的来源。

把宜耕盐碱地视为后备耕地战略储备资源,基于草地化过程的生态修复及耕地化过程的土壤修复,拓展未来耕地的供给,提升粮食产能,通过修复技术与农业科技的融合创新,促进涉农产业培育,挖掘农业发展新动能,构建生态和谐的循环农业体系,最终使宜耕盐碱地成为我国未来粮食增量的来源,构建生态和谐的循环农业体系。

笔者认为,应该把盐碱地的治理视为解决未来20年、50年,甚至更长期的粮食问题的重要任务。建立科学长远的耕地资源保障机制,是福泽子孙万代,实现未来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因此,关注后备耕地,探索更加积极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十分必要,也是“立足当今,收获未来”的事业。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12/367133.shtm《中国科学报》:2021.12.15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