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的生活,一年排放多少温室气体?村里的上万亩的毛竹林,一年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整个村子一年来排出二氧化碳多,还是吸收的二氧化碳多?……近日,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王懿祥教授团队在编制村级尺度的碳排放碳汇测算方案的基础上,依托无人机遥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通过科学计算得出结论: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半山村已实现“零碳村”目标。
什么是“零碳村”?王懿祥教授介绍,就是在村子的行政区域范围内,一年内的碳排放小于当年度碳汇量。具体来说,碳排放可以理解为村民工作生活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等温室气体;与之相对的碳汇,则是村内的森林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
记者在王懿祥教授团队提供的《村级碳汇碳排放清单》中看到,测算方案共有43项指标,其中碳汇数据主要来源于生态环境中各类森林面积、各类草地面积、湿地面积等;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等经济产业、建筑单体、基础设施等方面。
半山村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达91.6%。王懿祥教授介绍,首先要对这些林地的面积以及它们的森林类型进行区分和测算,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生长量和碳汇量。这个过程主要借助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利用无人机采集的数据,通过空三解算、拼接,生成正射影像。通过正射影像,对各类森林面积进行测算,进而使用相关模型计算出碳汇量。根据测算数据,半山村2020年总碳汇量2889吨,其中大部分来自于竹林,占比约86%。
为了摸清半山村的碳排放结构,王懿祥教授带着学生在村里走访调查。“要去村民家了解每日垃圾的产量、垃圾处理方式等信息,再结合一些政府的官方数据,我们通过计算得出,半山村碳排放总量2488.96吨,其中最大来源是私家车产生的排放。”王教授介绍。
目前,各个层级都在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村级尺度的碳排放碳汇测算方案仍在探索之中。“相较城市而言,乡村更容易实现碳中和,因为碳排放更少,同时碳汇量更大。”王教授告诉记者,目前研究团队还在余杭区百丈镇百丈村和溪口村开展测算,使得测算方案更具备适用性,希望为各地实现“零碳村”提供参考价值。
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719140 浙江新闻:202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