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新华社:浙江农林大学编制实施村级尺度的碳排放碳汇测算方案 科技助力乡村建设“零碳村”
【发布日期: 2021-08-25】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近日,王懿祥教授团队在成功编制全国首创村级尺度的碳排放碳汇测算方案的基础上,依托无人机遥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通过穿竹林、走乡村,科学计算出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二氧化碳的“吸”与温室气体的“放”,并成功打造全国首个“零碳村”——百丈镇的半山村。

近年来,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为缓解气候变化,共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推进,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上下也都动起来,纷纷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在国家尺度上有《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省级尺度也有,但是乡村尺度缺乏编制方案。

浙江农林大学相关研究团队认为,研究相较城市而言,乡村更容易实现碳中和,因为碳排放更少,同时碳汇量更大。在这个层次上来谈乡村的碳排放碳汇的测算是非常有价值的,碳中和的实现要从乡村做起。为此,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王懿祥教授团队,近年来致力于开展村级尺度的碳排放碳汇测算方案并取得相关研究成果。

据介绍,所谓“零碳村”,就是碳排放与碳汇相等的村子。具体来说,碳排放可以理解为村民工作生活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与之相对的碳汇,则是村民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措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达91.6%的半山村,是研究这两个看似陌生词语的绝佳对象,经过测算已经达到了“零碳村”的指标。

从今年年初开始,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王懿祥的研究团队,就在百丈半山村使用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开展碳汇数据收集,在走村调研中收集碳排放信息。他们根据设计好的测算方案,测算出半山村的碳汇绝大部分来源于竹林,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私家车,帮助全村指明了减排方向和路径。

村民们的生活一年排放多少温室气体?村里的上万亩的毛竹林一年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整个村子一年来排出二氧化碳多,还是吸收的二氧化碳多?……通过近半年的研究,王懿祥的研究团队除了摸清楚当地碳排放结构,对这些林地的面积以及它们的森林类型进行区分和测算,计算出它们的碳汇量外,还得到了一个重要结论:2020年半山村已实现碳中和,还有多余的400吨碳汇供其他地方抵消碳排放。这也意味着,半山村二氧化碳的“吸”与温室气体的“放”实现了平衡,半山村成为名副其实的“零碳村”。

余杭百丈镇半山村村民何和平说:“以前我也不怎么知道叫低碳,现在我也基本上都了解了,以后我会在生态上面做得更好一点,希望自己的家乡以后更加美好,越来越美丽!”

余杭百丈镇半山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曹聪表示,村级尺度的碳排放碳汇测算方案的编制和实施非常有意义,无论是在农文旅推介还是村民的生活习惯引领方面,都可以通过零碳来走一个不一样的路。

王懿祥教授表示,经济不发达的乡村现在谈零碳是没有意义,浙江多山多森林多碳汇,浙江的乡村将是全国第一批实现碳中和的乡村。当前全国都在争创零碳村、零碳镇、零碳县,但创建方案仍没有具体的标准,因此开展村级尺度年度碳排放碳汇测算具有探索意义,半山村的研究经验也具备推广价值,以半山村为研究对象开发的测算方案,更是为全国村级尺度的碳排放测算提供先例。

目前,研究团队还在杭州市余杭区开展百丈村和溪口村的测算,使得测算方案更具备适用性。不少专家认为,在半山村开展的村级尺度年度碳排放碳汇测算,可以为各地争创“零碳村”“零碳镇”提供参考价值。

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10206109?channel=weixin 新华社:2021.8.20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