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农民日报》客户端: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团队发表文章:黄精或可成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新兴作物
【发布日期: 2021-06-19】 【来源: 】 【作者:】 【编辑:霍婷婷】 【点击量:

近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浙江农林大学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森林药材研究团队的观点性文章:《黄精是解决显性饥饿与隐性饥饿潜力巨大的新兴作物》。该文章认为,黄精既是药材也是食材,是助力解决显性饥饿与隐性饥饿潜力巨大的新兴作物,大力发展黄精产业,可以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据报道,2019年全球仍有近6.9亿人口遭受显性饥饿,占世界总人口的8.9%,而全球新冠(COVID-19)疫情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安全威胁;另一方面,全球有超过20亿人遭受隐性饥饿,这通常与生长和发育问题、精神障碍、亚健康和慢性疾病等有关。世界粮农组织正在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来确定既多产又有营养的新一代作物,山药、荞麦、南瓜等作物已经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而黄精作为一种既能解决显性饥饿又能同时解决隐性饥饿的作物,潜力巨大。

黄精,又名老虎姜、鸡头参,是中医传统补中益气良药,其主要成分黄精皂苷与黄精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还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效,又被称为中药中的黄金。作为药食同源产品,黄精自古以来即为之称道的食药兼用之佳品,是传统经典的食药两用植物,口感好,可以代替粮食,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食用历史,所以又有“米脯”、“仙人余粮”之称。

浙江农林大学斯金平教授领衔的森林药材研究团队认为,与其他中药材相比,黄精大多在林下种植,“不与粮争田,不与林争地”,尤其适合贫困山区,具备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林下黄精种植5年后,亩产量可以达到2000公斤,亩产值在6万元以上,平均每亩年收入能够达到1万元,可以真正实现“一亩山万元钱”。目前,在湖南、贵州、安徽、浙江等地,林下黄精种植已经成为不少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

与此同时,黄精是多年生,无需每年播种,生长季节长,具有广泛的抗逆性,可做到一次种植永续采收,符合建立多样化的多年生粮食种植体系的现代理念,是实现粮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天然多倍化和非整倍化现象,为倍性育种提供天然材料;适合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林下大规模种植,不需良田、不占耕地、不争林地、不要仓贮,“藏粮于林下”进一步深化了“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国家战略,对于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潜力巨大。

为更好的发展黄精产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去年批准成立了黄精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浙江农林大学成为黄精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的依托单位,斯金平教授担任联盟的理事长。斯金平团队调研后认为,当前,作为药食同源产品,黄精跟人参、石斛等传统中药材相比,无论是作为药品还是保健食品,其开发都处在低、小、散阶段,而跟土豆、番薯等传统农作物相比,我国目前黄精的年产量在4000吨左右,还不到土豆、番薯年产量万分之一,发展空间巨大。只要实施“三品”工程:品种(物种的区域规划与良种化)、品质(全产业链品质把控)、品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千亿黄精产业就不是梦想。

“黄精技能吃得饱、也能吃得健康,是解决显性饥饿与隐性饥饿潜力巨大的新兴作物。”斯金平教授认为,黄精作为药食同源的产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使用传统,可以开发三粮:大众的优质杂粮、糖尿病人的主粮、特殊人群的辅粮;三菜(茶):花菜(茶)、笔管菜(嫩芽)、根茎菜与茶。黄精非常适合林下栽培,可藏粮于林下,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和行业发展前景,是扶贫、乡村振兴不可多得的品种,也是践行“两山”理念重要载体,为服务健康中国,支撑脱贫致富提供有力保障。

在《黄精是解决显性饥饿与隐性饥饿潜力巨大的新兴作物》一文中,斯金平及专家团队认为,黄精根茎不含淀粉,富含非淀粉多糖、低聚糖、甾体、三萜皂苷、黄酮等营养和功效成分,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之效,特别非淀粉多糖、低聚果糖,与抗性淀粉同样具有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糖、提高免疫力,是解决隐性饥饿,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性价比最高的食疗产品之一。

目前,斯金平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森林药材研究团队,正积极利用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最新科技手段,挖掘黄精发育相关特定功能基因和作用途径,为新型作物的创制和现有作物的遗传改良提供新思路和基因资源。研究团队揭示了黄精根茎淀粉缺失和非淀粉多糖生物积累的机制,为已有粮食作物的营养强化奠定基础,如创制富含果聚糖的小麦和甜玉米;剖析了高产黄精阴生光合效率的机理,为创制适合阴生的马铃薯/红薯等作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可能;阐明黄精多年生及其根茎不腐的机理,为现有一年生作物的多年生育种策略提供借鉴。

http://fx.farmer.com.cn/share/news/detail_index.html?contentType=5&contentId=24216&cId=0&we-media=1&fromFlag=2 《农民日报》:2021.6.18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