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光明日报》:浙农林大马院教师众筹建“红藏室”
【发布日期: 2021-03-29】 【来源: 】 【作者:】 【编辑:霍婷婷】 【点击量:

近段时间以来,浙江农林大学的“红藏室”,成了校园内最热的“红色景点”。“红藏室”的兼职讲解员雷家军教授、颜晓红副教授、丁峰博士等,每天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上课以外的不少时间都在“红藏室”指导学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等知识。

“红藏室”由该校马克思学院的老师“众筹”建设而成,大部分资料都由学院的老师捐赠而来。现藏各类珍贵党史资料1000多份,主要包括珍贵资料、各类实物和研究成果三大类。“红藏室”去年年底正式对外开放,最近先后接受了1000多人次师生的学习实践,已经成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和党支部开展专题学习的好场所。

“红藏室”里珍贵资料主要是各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红藏:进步期刊总会(1915—1949)》《新华月报》《党章》等书籍资料;实物包括了各个年代的物件,如毛主席徽章、各种纪念章、十大元帅雕像、革命歌曲光盘等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研究成果主要是学院专家教授及研究生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一些研究成果和出版的书籍,还有不少老同志的工作笔记、工作报告等资料。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学院院长高君教授说:“希望在这里集中呈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资料,让广大师生尤其是党员师生能够更直观的学习感受,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雷家军教授是最早倡议成立“红藏室”的老师之一。他说,建设“红藏室”并担任义务讲解员,就是要通过“红藏之行”,积淀“红藏之物”,凝聚“红藏之魂”,引导广大师生通过现场学习体验,能够在思考的基础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参与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中来。

据介绍,“红藏室”成立之初,主要是学生思政理论课的实习平台,不少老师将思政理论课“搬”到了“红藏室”。随着“红藏室”影响力的扩大,不少师生党支部也纷纷前来,在这里开展支部活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推进,“红藏室”也越来越“火”,不仅越来越多的校内党员专程前来学习,也吸引了很多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其他非党员师生前来学习。

“踏入‘红藏室’的那一刻,我们都被整面墙上的红色文物震撼了。”农林经济管理181班何卓京是年轻的共产党员。参加完“红藏室”后,她深有感触的说:“‘红藏室’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里面的红色藏书非常丰富。通过在红藏室的学习交流,课上所谈及的知识变得生动,我们能更清晰地感知那份红色精神所带来的坚定信念。”

“红色精神需要传承,更需要践行,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红色精神将激励着我们这代年轻人勇往无前。”畜牧专业研究生戴文说:“通过参观学习,我们更加直观地更加认识到了现在幸福的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接班人的我们,要努力读书,报效祖国。”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与杭州市临安区等地的党史研究室签订协议,通过联合采访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党员,记录他们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不同人生阶段的典型故事;面向关老同志收集、征集他们的工作笔记、工作报告、奖章证章和其他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组织师生挖掘、整理和研究乡村红色文化资源,深化学生的“三农”情怀教育……相关活动成果也将进一步充实“红藏室”,供全校师生党员学习、参观和研究,成为全校师生开展“四史”教育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活教材。

https://wap.gmdaily.cn/article/daffb73ebd6b486c98cb35241d9ecd2a 《光明日报》:2021.3.29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