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态产品的概念虽然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付诸政策实践则步履艰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写入党章,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但是无论是经济生态化角度还是生态经济化角度,均呈现出转化不足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沈满洪是国内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多年来持续从事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他认为,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际行动,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要以系统观念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框架实现分类推进。”沈满洪说,“农民生产的有机食品等私人物品的生态产品,主要运用市场机制决定产品价格;引水工程等准公共物品类型的生态产品,可以在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决定产品价格方面择机而行;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的碳汇等公共物品类型的生态产品,要么采取政府购买、公众消费,要么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
沈满洪认为,生态产品的供求关系存在不同的层次性,不同层级要履行不同职责。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要确定全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碳减排和碳增汇的任务分解到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和行业的碳减排和碳增汇的任务要分解到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努力实现终端碳减排和碳增汇。同时,生态产品及其产权交易制度的建立,涉及生产者和消费者,还涉及发展改革部门、农业农村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等政府部门。因此,既要分系统推进,又要多系统协同。
沈满洪建议,要致力法律制度建设,建立价值转化的治理体系,各类制度均需要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予以法律化。要突破关键科学技术,建立科学的监测监管体系。只有建立系统完整的碳减排和碳增汇监测体系,才可能在微观上明确碳减排和碳增汇的责任和贡献,在中观上通过碳权和碳汇交易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在宏观上在碳达峰和碳中和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https://wap.gmdaily.cn/article/receiveguangmingribao1624159 《光明日报》:20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