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钱江晚报》整版:浙江农林大学2020年师生丰收节不仅是一场七彩农林梦 更是田间地头的思政课
【发布日期: 2020-10-30】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本报记者 郑琳 文/摄 通讯员 陈胜伟 陈桂鹏 方平

掰玉米、拔萝卜、挖番薯、割青菜……10月24日上午,一堂别样的劳动思政课在浙江农林大学校园的农作园里生动上演,300余名师生,以及周边地区的家长和孩子们在丰收的喜悦氛围中“玩”得热火朝天。

与此同时,该校农学院的师生们还在5个品鉴展区里分享了丰富多彩的展品:“探昆虫世界”、“赏金秋花果”、“品悠悠茶香”、“寻非你莫‘薯’”和“享创新‘食’代”,每个摊位前也都排起长队。

昆虫,花卉,茶艺,小吃

这里是生态百科“现场秀”

“这是金斑蝶,这是蜣螂正在推粪球……”

“探昆虫世界”的展位上,植物保护专业182班的何小芳同学正在向周围的观众介绍玻璃罩子里的精美昆虫标本,这些美丽的动物仿佛活的一样,吸引了大批学生和孩子驻足观赏。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作品哟!”何小芳很自豪地介绍,“有一个作品还是昆虫和机械齿轮结合的艺术品。”

她指着展台上另一批巨大的蝴蝶标本说,还有一些是国外进口的标本,是本地没有的品种。

昆虫展位可以说是丰收节上人气最旺的展区,因为不仅有漂亮的标本可以看,还能通过猜谜语获得标本纪念品。

更神奇的是,这里还有吃的。展位上放着很多盘子,里面是各种被做成食物的昆虫,有一位老师当场在炒锅里炒蜂蛹,诱人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不过,香虽香,敢于大快朵颐的人还不是很多,一些胆大的人拿起一点尝尝,部分胆小的同学只敢看看。

在“品悠悠茶香”展区里,除了奶茶、普洱茶以外,同学们还展示了一款来自云南村落里产的红茶。

“这是一个扶贫项目,它的制作工艺和普通的红茶不一样,更耐冲泡。”植物保护192班的沈梦娇告诉记者,“我们帮助这个村庄推广这款红茶,给大家品尝了以后如果喜欢,就可以帮他们销售。”

挖番薯、掰玉米

在劳动中厚植“三农”情怀

农作园里的田野丰收比赛是丰收节中的重头戏。田野里人声鼎沸,青菜、萝卜、番薯和玉米四个场地里,参加比赛的大人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潘先生一家在挖番薯比赛中,2个大人和2个孩子一共挖了2筐共30公斤的番薯,在25组家庭里勇夺第一。“我们四个人分工明确,2个女儿负责找番薯,我负责挖,妈妈在边上捡漏。”潘先生说,“学校老师和同学把番薯地种得非常好,我们挖的那一垄番薯特别肥。”

说到带孩子来参加丰收节的原因,潘先生表示,家里的大人们平时工作很忙,孩子学习也挺累,所以趁这个机会让孩子们劳逸结合。“我想让孩子们感受一下传统农业生产、作物丰收的过程。孩子们在城市里呆久了,难得体验这种生活模式,所以参加这个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还可以让他们锻炼身体。”

师生丰收节是由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学生处、工会、团委、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共同举办的活动,自201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近10届,并成为了学校乃至临安地区的特色活动。

丰收节就是一堂在田间地头的思政课。学校通过这场一年一度的盛会,不断为师生筑牢强农兴农的思想基础。并且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深度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围绕农事农活体验、农耕文化传承等主题,让师生在感受农耕文化、体验农事生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时,增强“三农”情怀。


情系“三农”
培养现代农业接班人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沈月琴

作为浙江省唯一省属农林类高校,浙江农林大学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时代使命,紧紧围绕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坚持文化育人,传承历史根脉,涵养传统文化,积极培育校园农耕文化品牌,大力弘扬“情系‘三农’、心系民生”的价值追求,有效推进农耕文化传承创新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师生树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共同理想,强化“三农”情怀、争当“三农”人才,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效。

学校从2007年开始深入实施“七彩新农人”农耕文化育人计划,有效构建了“面对面”农耕文化育人载体、“肩并肩”农耕文化育人氛围、“手拉手”农耕文化育人体系、“心连心”农耕文化育人机制,以农耕心、以文化人、以行践知,把思政课从课堂搬到课外、从一课堂搬到二三课堂,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努力成为农业文化的传承者、农业文明的传播者、农业产业的服务者和农业创新的引领者,不仅让学生在脚踩大地、扎根人民的鲜活实践中坚定了理想信念、锻炼出过硬本领,也让基层群众得到实惠、基层阵地得到巩固。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学校农耕文化育人工作成效显著:涉农学科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在80%以上;农业创业势头较好,涌现了一批如“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最美浙江人——2012青春领袖”杨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单幼霞、“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马嘉诚、“浙江省农业创业杰出青年”唐海峰等典型;学校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汪和生

丰收节是一个品牌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现代农业的接班人和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所以我们在这个农作园里搭建了这个平台,这里有许多学生的责任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丰收,让同学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伟大和光荣。

农作园今年进行了精心的提升改造,学院把它打造成生态教育基地。未来,我们还将把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体现在农作园里。例如,以后会有智慧系统感知农作物,在电脑上就可以看到农作物的温度、湿度等信息,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可以打开相应的设施进行调控。

浙农林大农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按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一农业生产规律,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爱农、志农、学农、强农”的情怀为目标,以农作园和茗茶园等为主要阵地,以“一体化设计、项目化运作”的活动方式,以“依托专业、贴近生活、丰富有趣”的总体要求,打造一系列农业特色鲜明、形式丰富多样、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一步筑牢强农兴农思想基础,强化农耕活动协同育人,构建长效机制力求成效,不断厚植师生“三农”情怀,传承发扬传统农耕文化。

http://qjwb.thehour.cn/html/2020-10/30/content_3889435.htm?div=4 《钱江晚报》:2020.10.30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