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科技日报》:50余所涉农高校达成《安吉共识》 新农科建设有了“施工图”
【发布日期: 2019-07-05】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在知乎上搜“农学”,可以看到各种愁云惨淡的问题:农学专业在中国有什么未来?农学专业为什么冷门?农学专业究竟有多坑人?……还有五花八门的“劝退”“脱坑”指南,满满的都是过来人的“血泪史”。

但这一局面将会迎来改变。

6月28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召开,来自全国50余所涉农高校的140余位党委书记、校长和知名专家参加会议。

会上发布了《安吉共识》,字字句句掷地有声——要扎根中国大地掀起高等农林教育质量革命,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今天是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再出发的日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这么说。

农林教育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吴岩开门见山,讲了几个迫切。

面对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全球科技产业革命奔腾而至的新浪潮,迫切需要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而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大而不强”,农林专业吸引力不足,面对农林教育自身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与严峻挑战,同样迫切需要创新发展。

去年8月,中央文件提出高等教育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其中,建设发展新农科,是高等农林教育践行总书记“两山”理念、推动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是高等农林教育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行动。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表示,从2018年4月以来,学校多次组织农林类高校开展“新农科”建设研讨,认识到传统的农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无法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发展“新农科”是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承认,农林教育有深层次的问题和困境。还想着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自掘坟墓。”吴岩说,要让农林专业成为显学、热学,让人争先恐后地想学。“改革做好了,就可能变危为机。”

打赢脱贫攻坚战,高等农林教育责无旁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等农林教育重任在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等农林教育义不容辞;打造美丽幸福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作为。吴岩强调,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必须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紧迫感锐意改革,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建设新农科。

科技支撑未来农业发展

高校的实践和探索一直在进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计划筹建未来农业研究院。该校校长吴普特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就需要农林院校思考,未来的农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

“我们认为,未来的农业有几大特点。”吴普特表示,未来农业一定是一二三产的融合,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第一产业;未来农业的发展理念会发生重大变化,过去追求“吃得饱”,现在追求“吃得好”,下一步追求的是“吃得健康”;而且,未来农业一定是高科技支撑的智能化农业,不再是人们传统想象中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未来的农业专业究竟要怎么设置,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但是它应该有一条路径,一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于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学校联合,准备一起做一番探索。

未来农业一定是有科技含量的。中国农业大学安排各学院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中期修订,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王涛介绍,学校正在谋划新的专业布局,启动了农业智能装备、生物质工程、自然资源管理、乡村规划管理、乡村治理等新兴、新生农科专业论证工作,计划申请新设一批“新农科”专业。

兰州大学则倡导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景观工程技术丰富专业内涵,服务“互联网+现代草业”、创意草业、乡村旅游、草原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也会更加注重特色课程开发,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育。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应义斌希望,在新农科的建设中,能够实现农林学科质量声誉的突破,围绕“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社会热点宣传农林学科;实现教育资源支持政策的突破,让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林类专业的支持力度;实现农林专业生源质量的突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优质生源报考。

发布《安吉共识》,是新农科建设“第一部曲”,为新农科建设画好了“施工图”。据吴岩透露,“第二部曲”将在国家粮仓东北地区开启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为新农科建设打好“基础桩”;“第三部曲”则是在北京推出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启动一批新农科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发出新农科建设的“开工令”。

http://sc.people.com.cn/n2/2019/0704/c345167-33106766.html 《科技日报》:2019.7.4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