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人民网:浙江农林大学发挥人才科技优势服务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 2018-11-22】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连日来,在贵州黔东南州施秉县、黎平县、锦屏县等地,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黄坚钦、戴文圣、斯金平、王正加等专家教授组成的科技支撑团,围绕太子参复合经营与森林康养、薄壳山核桃低产改造和香榧基地套种,铁皮石斛、黄精与薄壳山核桃复合经营等进行实地指导和技术培训,为服务贵州黔东南州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

一直以来,浙江农林大学始终致力于服务“三农”发展,紧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形成了“一根科技竹,一群特派员,一亩万元山”的精准帮扶模式,在浙江、福建、安徽等省的50多个县市区转化科技成果1500多项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00亿,为浙江乃至全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着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一根科技竹的“安吉实践”

上世纪70年代,浙江安吉“浑泥岗流域”,土地贫瘠、旱涝严重,是安吉的“北大荒”。浙江农林大学的叶仲节、郭仁鉴、吴祖映等老师,带着林学、森林保护等专业的学生来到这里,通过建设示范林、实施林业开发等一系列举措,让“北大荒”披上了绿装。从那以后,校县的联系更加紧密起来。

安吉是著名的竹子之乡,浙江农林大学师生调研发现:当地家家户户经营毛竹,由于缺乏技术,竹农空守竹山难致富。1998年,学校开始在安吉建设毛竹现代科技园:改造低产竹林、培育笋竹两用林、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指导竹农实施定向分类经营……在浙江农林大学专家指导下,毛竹现代科技园发展迅速,总面积达15.1万亩的科技园为农民增收超过12000万元,大大提升了农户经营竹林的积极性。

随着竹林面积不断增加,安吉竹加工企业迅速发展,对竹加工技术需求与日俱增,他们又想到了浙江农林大学。在张文标教授的指导下,浙江佶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竹炭生产技术,实现了能源的循环使用和低能耗无污染生产竹炭;安吉汉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竹木产品发霉问题困扰,孙芳利教授及时解决了防腐问题;安吉建中竹炭公司遇到开发难题,叶良明教授来了……这些专家教授都是浙江农林大学的老师。

如今,安吉竹产业已发展成为一个企业多达1300余家、总产值超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竹质结构材、竹装饰材料、竹日用品等500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走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前列。这些竹加工企业和竹产品背后,是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学者的默默助力。

安吉因竹而富、因竹而美,更让百姓想不到的是,在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持下,安吉竹林的空气也可以卖钱。专家们在安吉山川乡建起了全国首个毛竹林碳水通量观测塔,共同研发了《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安吉的竹林经营碳汇项目通过了认证审核,竹农正式开始“卖空气”挣钱——这成为了2016中国绿色碳汇十大事件之一。

在浙江农林大学的支持下,安吉留住了大竹海,从卖竹子、卖产品到卖环境、卖空气,安吉的发展,一直没有离开过竹林,百万亩竹海为安吉竹产业的二产、三产提供了基础,更为安吉打造“美丽乡村”打下了基石。

一群特派员的“产业帮扶”

浙江遂昌是林业大县,也是浙江最早发展农家乐的地区之一。为帮助当地发展相关产业,浙江农林大学选派了科技特派员严少君老师来到遂昌,提供保姆式指导服务。随着当地农家乐产业越做越大,现有的高品质土鸡、冬笋、有机农家菜以及各种纪念品,已经难以满足农家乐发展的需要。动物学科的科技特派员赵阿勇,指导农民们养起了高品质的土鸡、土鸭;园艺学科的专家们,来到这里指导高山蔬菜种植;园林学科的科技人员也来了,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更科学的规划……

2008年,结合科技特派员服务遂昌农家乐、种养殖等产业发展的基础,浙江农林大学与遂昌县签定协议,在全省率先启动法人科技特派员工作,集全校之力全方位、多领域共同助力遂昌经济社会发展。从那以后,校县共同实施了近100项科技合作项目,以这些科技服务项目为载体,浙江农林大学的科技特派员们手把手地指导农民,将当地的绿水青山资源转换成为数十亿的经济效益,农民的在科技助力下已经走上了致富路。

在发挥科技特派员科技优势服务遂昌的基础上,浙江农林大学还将“产业帮扶”的模式在各地进行“复制”,助力农民在绿水青山间“淘金掘银”。浙江开化位于浙西山区,山清水秀但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浙江农林大学的科技特派员严少君来到开化后,指导齐溪镇龙门村的农民开发了以“森林”为特色的农家乐,不到两年时间,当地农户人均增收超过30%;斯金平指导开化农户探索在野外树上种植铁皮石斛,助力农民实现大幅增收;王丽则在开化县苏庄镇,指导当地开发利用古法压榨山茶油,带领当地百姓走出了一条生态致富路……

目前,浙江农林大学各个学科的科技特派员力量,已经紧密对接全省各地的竹产业、香榧产业、山核桃产业、铁皮石斛产业等产业的,从最初的产业规划、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到后期加工、经营销售、品牌打造、采摘游开发等,同时还积极发挥经济管理、文化艺术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力量,帮助建设香榧文化馆、山核桃文化体验馆等,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浙江农林大学累计向全省25个县(区)94个欠发达乡镇派驻了502人次的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18个团队科技特派员、1个法人科技派员,累计开展农村新型实用技术培训1390余期,培训农民5.5万余人次,探索形成了个人特派员结对项目、团队特派员服务产业、法人特派员支撑全县的完整的科技特派员体系,为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亩万元山的“农林智慧”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只有依靠科技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农民才能致富奔小康。在践行“两山”理念、服务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浙江农林大学依靠强大的科研成果支撑,结合派驻各县市区的科技人员,围绕经济林、木材加工、肉牛养殖、茶、竹等产业开展科技服务,积极推进“一亩山万元钱”,助力农民在绿水青山间“淘金”。

杭州临安是我国的山核桃主产区,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们从种植加工到储存销售,用科技为临安山核桃产业发展全面护航:山核桃树高采摘难,黄坚钦教授经过10多年研究让山核桃树长得更矮、品质更好、产量更高;山核桃果皮有污染,相关学科利用山核桃果皮开发出了环保型植物源杀菌剂和绿色农药;山核桃网络销售刚起步,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手把手指导山核桃农做网站、发展山核桃电子商务,仅临安市昌化镇白牛村就有60多户村民建设了淘宝商铺,去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

浙江省庆元县贤良镇地处大山深处,生态环境优美而经济发展落后。为了帮助当地农民在绿水青山间“淘金掘银”,浙江农林大学选派了朱铨等一批批专家,实施了淡水养殖、毛竹、锥栗、高山蔬菜等帮扶项目,形成了种、养、游结合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让昔日的穷山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真正实现了“一亩山万元钱”的目标。

在浙江农林大学科技优势的助力上,浙江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一批批农民依靠绿色科技实现了致富奔小康。农民富裕了,也越来越相信科技的力量,也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了。当地村民周根材说:“保护好生态也是挣钱。专家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存技术上的支持,更是生态也能创造财富的理念转变。”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浙江农林大学近千名科研人员,如今已结合各地的生态资源、农林产业优势,扶持发展了园林花卉、水果、畜牧养殖、竹木加工、农家乐等一项项绿色产业;建立了一系列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开发各类绿色产业项目近千个……如今,在浙江、福建、安徽等省的50多个县市区践行“两山”理念、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一亩山万元钱”项目的进程中,都闪耀着浙江农林大学的智慧。

有了浙江农林大学的人才与科技支持,浙江现代农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在践行“两山”理念、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浙江农林大学也实现了自身华丽而快速的发展:十多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浙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先后落户;“竹资源与高效利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等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先后获批;学校入选省部共建高校、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周国模教授表示,学校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办学使命,着力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的作用,着力激发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的能动性,强化内涵建设、注重成果转化,用最新科技成果服务现代农林业发展,主动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贡献农林智慧,在推进“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实践中推进学校高水平发展。

http://zj.people.com.cn/n2/2018/1121/c228592-32315651.html 人民网:2018.11.21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