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于个人而言,是饮品,是技能,是喜好,是精神享受。于一个家庭呢?
近日,“海曙杯”首届中国家庭茶艺大赛在浙江宁波举行,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35支队伍进入复赛、决赛,与专业的茶艺师大赛、炒茶大赛不同,这里的每一场表演,少了些许技能比拼的紧张,多了故事的温情与传承的暖意。
他们在现场演绎的故事,似乎正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播下一粒种子
妈妈煮水、女儿主泡、爸爸解说,舞台上潘家三口,此时演绎的是女儿与茶的故事:从不喜欢到渐渐爱上茶。
初中时,潘泓静的父母开始经营茶馆。虽然时常会喝,但在潘泓静眼里,茶只是一种饮料。上了大学,就读了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专业,理论到精神的双重滋养,让潘泓静打心底里喜欢上了茶。“现在的我,觉得茶既是日常生活中的饮品,也是修身养性的雅物,更可以作为一生的事业。”
对茶的态度,从潘泓静这次比赛的用心就可见一斑。她请了一周假备赛,还特意和父母跑到太白山,取回一瓮虎跑泉水。“水为茶之母,好水才能泡好茶。”潘泓静说,一家人对茶的品质不仅有追求,还饶有兴味地自创了一套福泉六式和问茶八法,采用碗泡法,用泉水煮太白滴翠,令现场观众眼前一亮。
“我们的创意来源于《茶经》中对自己家乡越窑青瓷、太白山水的记载,用当地水、当地器泡当地茶,可直追千年茶事。”潘泓静说。
看着舞台上女儿的认真和热忱,潘君耀心里是说不出的骄傲。没想到父母的经营之道,变成了全家人的共同爱好,女儿心中的茶种,已经生根发芽了。
陪伴你的,是家人和茶香
舞台上的另一幕,则是一位小茶童的主场。
她刚满3岁,正是活泼好动、古灵精怪的年纪。可有趣的是,一坐到舞台的茶席上,她俨然变成了一个正经的小茶童,像模像样地泡茶、奉茶。连妈妈肖月,眼中都闪烁着对女儿成长的惊喜。
现在电子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有的家庭常常是父母各玩各的手机,孩子在玩iPad。
“有时候疏于沟通,家里少了互动的欢声笑语。一杯茶,成为了一个纽带,让一家人可以放下手里的电子产品,喝喝茶、聊聊天,感受着茶与家人的陪伴。”肖月说,这次参赛的题材,实际上也是她家生活的现实版演绎。
现在他们一家三口,一有时间就会进茶山、访茶乡、逛茶馆。自家孩子对茶不陌生,肖月不奇怪,但小家伙在评委面前的表现,令她喜出望外。“3岁的她,奉茶时有礼有节、一丝不苟,每一个小细节,都做得又对又好,很是从容淡定。从知茶中知礼,看来我们是来对了。”肖月笑着说。
茶为国饮,从家做起
现场的每一段演绎,都源自于一个家庭不同的故事:来自贵州家庭的祖孙三代演绎失聪儿童“听,生命”的茶艺,蒙古族同胞家庭带来了家国情怀的动人表演,海南的苗族家庭讲述的是茶人世家对茶一以贯之的言传身教……
老舍茶馆馆主尹智君笑着说,平时多次担任专业技能大赛评委,关注的多是技能上的PK,此次则在家庭茶艺大赛中,看到了更多家人间的互动、家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大赛分复赛和决赛,包括理论知识问答、生活茶艺、自创茶艺三部分。”尹智君介绍,在决赛中,各参赛队不仅充分展示了茶的色、香、味、形等品质特点,还融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道德情怀,呈现出仪态、礼仪、意境等美感。
“在现场,也是趣事不断。像有的家庭可能只是孩子学茶,为了鼓励孩子参赛,父母也跟着临时抱佛脚,比赛前两天突击学茶。我相信,这种关于茶的交流和互动,一旦有了开始,便会有后续更多的故事。”
尹智君本人也深受家庭影响,从小喜茶并立志做茶,还从父亲的手上接过衣钵,成为我国传统老字号茶馆的当家掌门。对于家庭茶艺,她深有体悟。
“从大了说,我们提倡茶为国饮,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外交场合,展现了中国人客来敬茶的优秀传统文化。茶,不仅比喝碳酸饮料健康,还成为了一种媒介和桥梁,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一颗茶种,让他们知晓茶的礼仪、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这是家风的传承,也是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尹智君说。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宁波林业局副局长林宇皓用“感人”来形容自己观赛的感受。
“起初想要办这样的赛事,就是希望茶文化能从圈内人走向全社会,让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人都能参加。”林宇皓说。而他特别欣喜地看到了这样的成果,几乎每个家庭都是全家出动,既有孩子,又有老人。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茶文化要推向民众,就要走进生活,走进家庭。一个人参加技能赛很简单,能够动员一家子参与,则是一件难事,办成了,就会是一件乐事。”在林宇皓看来,在家庭茶艺大赛上,茶技是基础,正能量是主旋律,艺术感染力才是灵魂。家庭茶艺的未来,还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http://epaper.rmzxb.com.cn/index.aspx?date=2018-05-18&verOrder=11&banzi=10&paperType=rmzxb 《人民政协报》:201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