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浙江青田县季宅乡南坑村茅山自然村边的山坡上,一片鹅黄色的决明花开得格外耀眼,在这些决明花中间,点缀着的一株株翠冠李苗,也长得特别喜人,常常引得路人停下脚步,驻足观看。
这片面积达287亩的山坡,在一年前还是连一棵树都没有的荒山;而更让你想不到的是,把一片荒山变成如此美丽的农庄的不是当地农民,也不是大型农业开发公司,而是一名普通的女教师。
她叫谢云,浙江林学院园林艺术课程的专业老师。
2005年5月,谢云主动要求到浙江丽水青田县季宅乡担任科技特派员。一到地方,她才发现: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海拔超过400米,除了几亩还不够解决温饱问题的水稻外,最好的“经济作物”就是番薯了,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
了解到这里的情况,谢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带进这个山村,帮助这里的百姓富裕起来。
三个月的调查结果、论证告诉谢云,在这块土地上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生态果园。获得这一结果后,谢云格外兴奋,她准备在离开季宅乡政府不远的南坑村茅山自然村先建一个示范果园。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没土地,二没劳力,一个弱女子,要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建设这么一个生态果园谈何容易。一开始,当地农民听说省里派来了专家,要在他们村里搞生态果园,都非常兴奋。但是他们了解到一开始就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前几年往往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时,大部分农民开始反悔了。
经过几天的思索,她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从自己的科研经费里拿出钱来,带农民出去考察,让农民实地了解生态果园的发展前景。
农民考察队,先后前往县科技局、林业局、农业局,与相关专家进行座谈,同时还走出青田,前往云和县的万亩雪犁基地、丽水市的万山乡科技农林园区现场观摩,实地感受。农民们看到当地的环境资源比起自己的老家还要差,但是当地农民利用科技,办起拉生态果园、科技园,却让那里的农民们一个个都住进了别墅,开起了拉小车。农民们在也坐不住了,纷纷要求马上开工。
在农民的强烈要求上,生态果园的面积从计划中的200亩,一下子增加到287亩,而且还开始在果园旁边建几个沼气池,帮助农户开展生态养殖。
但是在果园还没有结果之前,让这些农民吃什么,依靠什么生存?
谢云调查后发现:这里的土壤适合种植豆科植物,如果能够在树下套种些其他经济作物,一来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解决生存问题,二来也可以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问题。
2006年春天,经过多方联系,谢云找到了杭州绿源园艺公司,并与绿源公司签定了收购协议:南坑村引进、种植绿源公司的伞房决明和黄花决明,其收获的所有决明种子,全部由绿源公司收购,亩的产值最终可以超过5000元,以后产出的所有水果,该公司也负责销售。
有了这一保证,农民们的信心更足了。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农民们每家投入的土地面积不一样,每个人的劳动能力不一样,每人参加劳动的时间也不一样,如何管理?
谢云召集全体农民进行开会讨论,最终形成决定:成立一个由农民组成的合作社。整个合作社在董事会领导下运作,同时成立监事会进行监督。所有农民的土地、劳力以及资金投入,全部以股份的形式加入。经过民主选举,当地具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并曾在军队当兵8年的农民邱荣华,被选举成为第一任董事长。让农民当生态果园董事长,在当地还是第一次。
合作社的成立也吸引着周围的农民,他们也开始在自己的土地里种植各类果树,有的还强烈要求加入合作社。
为了心中那个美丽的生态果园,年近40的谢云一年有近半年时间在农村,不得不抛下只有11岁的儿子,放弃职称竞争机会。当她得知一年的特派员工作已经结束,可以回校的时候,谢云再一次写上了申请:我要继续做下去,要等到生态果园真正结出果实来,看到农民真正地富裕起来。
2006年6月1日,作为新一批科技特派员,谢云再次背起行囊,去继续实现她的梦想………
《浙江科技报》:200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