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农村信息报》:这个千年古村落该何去何从?
【发布日期: 2006-08-25】 【来源: 】 【作者:】 【编辑:None】 【点击量:

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村内有宋代的古刹“福昌寺”,元代的“八士门”,10座古祠堂,5座古庙宇,百栋旧宅共1500余间。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江南一绝。2000年,河阳古民居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但是,日前浙江林学院“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民居保护与利用”课题研究组的师生调查后发现,该古民居虽被列为文物保护区,但由于缺少资金修缮,开发旅游又缺乏经营人才,广大村民守着巨大的文化财富,却过着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的日子;民居的保护工作也举步维艰,为保护古民居,村里还背上了40多万元的债。
  河阳村建筑分布以150米长的古街为中轴线,古街左右各有五条横巷,分布着5个古建筑群,6个朱氏宗祠,32间古庙。很多古建筑白墙上古画、古诗保存十分完整,房内木梁、木柱上方全是精致的木雕,木雕动物栩栩如生。木雕窗户方格子细如筛洞,手指不入,雕刻之精细,让人惊叹不已。一位经济学教授曾这样评价河阳古民居:作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它承载着乡村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体现着农村建设的风貌特色,延续着农村生活的传统风俗;它不仅是乡村特色的体现,更是乡村魅力和竞争力所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特殊资源。
  但是,调查发现与巨大的文化财富形成显明对比的是,当地经济条件十分艰苦,村里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民居保护工作已陷入困境。
  在该村申报为保护单位后,发展旅游的提议很快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与支持,村民纷纷捐出家中的古家具、古农具等,自发建起了一个民俗博物馆。
  但村里的旅游发展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去年,河阳古民居旅游门票收入68891元,但是旅游背后投入和保护民居的资金却十分庞大,仔细一算不仅没有挣钱,而且已经贴了很多钱用于保护古民居,为此,村里已欠下了40多万元债务。原本想以旅游收入来养古民居的计划破产了,这使得当地农民对保护古民居的想法产生了动摇。
  据村民介绍,村里的建筑历史最短的也有300年左右,年久失修,要保护古民居,就必须要把民居的修缮工作提上日程,可只靠已经负债累累的村集体自负,举步维艰。目前古民居中尚有2000多人长期居住,危房日益增多,很多住户提出要自己维修。但这种维修不是普通房子的维修,“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相关法规中规定:古建筑维修不许改变文物原貌,必须修旧如旧,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只有专业人员才可以做到。可现在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技术,不少村民住在“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危房”里,整天提心吊胆。

http://211.155.224.15:8005/viewnews.asp?a_id=15482 《农村信息报》:2006.8.12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