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林学院竹类研究所专家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夏秋季食用竹笋研究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经过专家们选育、开发出来的五月季竹、四季竹等竹类,结束了竹子夏秋两季不产笋的历史。这两个竹类的竹笋产量最高亩产可以超过1000公斤,按照夏秋季竹笋市场基本价格每公斤6元计算,仅夏秋竹笋一项收入,就可以让相关竹农每亩增收6000元。
从事夏秋季笋用竹研究的浙江林学院科技处余学军介绍说,大部分竹笋的产笋期都在冬天和春天,只有五月季竹和四季竹等少部分竹子在夏秋产笋。由于没有得到开发和研究,之前的五月季竹和四季竹完全属于野生状态,竹笋产量低,而且只有在5月份才有少量的竹笋,到了夏天基本不长笋了。
从2002年开始,浙江林学院有关专家在临安等产竹大市进行研究,选择了能够适应海拔300米~800米环境的五月季竹和四季竹,并对四季竹和五月季竹进行驯化,开展大规模人工笋用竹林栽培研究。当年,临安市高虹镇石门村村民盛南成在项目组的支持下,开始挖掘野生五月季竹在退化高山蔬菜基地进行种植。种植面积15.4亩,其中部分从2004年开始投产,2005年亩产就达到625公斤。
五月季竹只在五月产笋,经过长期研究和攻关,竹类研究所的专家成功解决这一难题。运用这一技术,不仅五月,六月、七月甚至八月临安等地都能够产出大量的竹笋,使杭州以及周遍地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竹笋。2005年,该学院在临安的21.5亩五月季竹夏秋笋产值6.2万元,最高产量达到1114公斤。四季竹目前已在临安等地大规模种植,为当地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山核桃林下种植夏秋笋用竹,不仅节约了土地,又不影响山核桃的正常生长,形成‘山核桃+五月季竹’立体机构生态经济林模式,使我们在同一块地上获得了双丰收。”龙须山村村长泮国荣是最早开展夏秋笋用竹种植的农民,在他的带领下,该村目前已经形成15.6亩的五月季竹培育示范基地。
目前,由于竹笋价格高、市场需求量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很高,夏秋季笋用竹的面积已经在浙江部分县市不断增大。在临安市,项目组最近又与太湖源镇龙须山村签订了协议,他们将共同开发500亩夏秋用笋。
“夏秋笋用竹的开发前景十分远大,一是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的空间也大;二是填补夏秋无新鲜笋的空白、相对而言价格更高。广大竹农从事夏秋笋用竹的种植,是增加经济收入的很好的途径。”余学军说,经过几年的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杭州乃至浙江的市场上,即使夏秋天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鲜竹笋,广大市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竹笋将不再是梦想。
http://www.greentimes.com/News/lm_196/67590.asp 《中国绿色时报》:20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