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农民网》:把科研论文写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发布日期: 2006-10-30】 【来源: 】 【作者:】 【编辑:None】 【点击量:

日前,龙泉市领导、企业家一行来到浙江林学院,与学校就开展科研合作等进行了深入座谈,并对该校专家教授在今年暑假期间,放弃休息深入该市田间地头、农林企业,为农村基层送去急需的科学技术表示感谢。

服务新农村建设,林学院认为是应尽的责任
2006年7月,浙江林学院与丽水市人民政府签定了全面合作协议,此前,校市已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农林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林科技项目的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据不完全统计,双方近年来共签约实施了29项科技合作项目,研发资金投入达917.5万元,人员交流达到800多人次。根据协议,今后双方将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林学院将专门组建新农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丽水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并通过多种形式为该市培养人才,普及科技,为丽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该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家服务团的多支小分队,深入丽水市莲都区、遂昌县、龙泉市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由院长张齐生院士带队的一支科技服务团,去的就是龙泉市。
发挥人才、学科优势,积极将科研成果服务于“三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一直是浙江林学院开展科研工作的特点。除丽水地区以外,该校还先后与全省40多个县市签定了长期合作协议,选派科技人员长期蹲点,并通过举办科技信息发布会和科技项目对接会加强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已累计合作完成开发项目5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部和省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6项、星火计划项目14项。截止目前,这些项目已经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浙江林学院一直是推进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力量,有着心系‘三农’、服务‘三农’的优良传统。积极支持和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浙江林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浙江林学院党委书记陈敬佑一再要求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把科研成果撒在浙江大地上,把科研论文写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为进一步抓好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持,浙江林学院专门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所有校领导都联系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领导小组下设7个专家小组,各学科的专家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加入相应小组,针对性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与新农村建设,林学院拥有科技实力
服务“三农”,首先要有强大的科技实力、人才储备。近年来,浙江林学院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以6个省级重点学科、12个校级重点学科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其中森林培育学科被列为全省20个省属高校创新基地之一,是同类院校中唯一的重中之重学科;构建起包括现代森林培育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省木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在内的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39个科研院所,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这些学科拥有共享院士3人,浙江省政府特聘教授2人,高级职称400余人,省政府“151”人才及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7人。科研团队创造出丰硕成果,近5年来,学校获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37项,出版各类专著、教材202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400篇,被SCI、EI、ISTP收录102篇,其中一篇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综述:遗传学》上,实现了我省科研人员在该期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
凭借雄厚科研力量,该校多次组织“院士行”、“绿色浙江”科技服务团,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2002年以来,学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先后选派四批30余名硕士、博士作为科技特派员,分赴欠发达乡镇科技扶贫,是省属院校中选派科技特派员最多的高校,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科技特派员,其中模范科技特派员邵志鹏博士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出了年仅32岁的生命,女科技特派员谢云老师深入偏僻山村组织农民建起生态果园,3位科研人员获得省级优秀特派员荣誉称号;学校每年暑期还组织万名师生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咨询、资源调查、义务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帮助。
2005年起,该校还协助省农办,承担起培育“农民大学生”重任,每年面向本省欠发达地区招收培养具有高中学历的贫困农民子女,使他们成为掌握一定技术新型农民。

支持新农村建设,林学院注重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事实上,让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早已成为林学院广大科技人员的自觉行动。目前,该校与地方或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集科学研究、成果示范、推广转化、生产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基地,其中省山核桃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省香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丽水市毛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智力支持。该校自2002年与临安市政府共建“绿色硅谷”以来,开展了50多个应用型项目的研究,科研成果都实行了就地转化,对当地的竹产业、山核桃产业、种苗花卉业、森林旅游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该校建设的安吉县万亩丰产毛竹示范基地、绍兴县平江万亩毛竹四季笋示范区被评为“浙江省效益林业十大精品基地”,遂昌县小忠冬笋特色基地被评为“浙江省效益林业十大示范基地”。
由浙江林学院院长张齐生院士领衔的“竹炭竹醋液”科研组,对竹炭晶体结构、微观构造等进行深入研究,率先在竹炭竹醋液的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成功开发了屏蔽、调湿、水质净化吸附等不同功效的竹炭产品及以竹醋液为主要成分的BV型植物生产促进剂。竹炭系列产品在隧昌县污水处理中心等地使用后,对循环处理污水效果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BV型植物生产促进剂(即叶面肥)已批量生产,如全部施用在农作物上,可为农民增收2.7亿元以上;同时,其生产原料仅竹子废料即可为竹农新增收150万元。
由方伟教授主持开展的“毛竹笋竹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研究,起独创的技术先后在临安、德清、安吉等重点竹产区进行了推广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课题组已在省内外建立了5个毛竹现代科技园区和789个示范点,其中遂昌毛竹现代科技园区冬笋产量曾平均每亩达到357.3公斤,单产破世界记录。仅2002到2004年期间,这一技术就为五大园区新增产值达6.31亿元,取得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该项目被浙江省政府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
与此同时,周国模教授领衔的国家科技部“集体林区森林经理综合技术的推广与示范”项目成果,为林区可持续卡法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童再康教授研发的彩叶花木的研究已被中南海用于环境美化,也为花卉种植户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学校成立的山核桃研究中心,先后攻克山核桃嫁接、矮化、实生苗培育等难题,使山核桃大面积种植和改善品质成为可能;人文类专家深入农村,开展基层党建和民主法制化建设调研,提出大量合理化建议;园林与旅游相关学科,同样积极服务于新农村的规划、农家乐经营管理等……全校所有学科专业的专家教授都积极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主动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出力。
浙江林学院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党委副书记汤勇告诉笔者,为进一步理清思路,发挥特色,推进林学院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经过有关部门同意,学校将于今年11月承办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坛,届时,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领导以及各省(市)农办、全国涉农高校研究院所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将齐聚一堂,共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http://www.farmer.com.cn/news/zt/xnc/200610300201.htm 《农民网》:2006.10.30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