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青年”曾是最“神气”的称呼之一,文学社团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占据着“神圣”的地位。近年来,文学社团成员的人数却连续下滑。与之相反,外语学习、外国电影欣赏、外国音乐、外国文化等社团却越来越火。
在刚刚结束的浙江林学院社团纳新工作上,该校社团联合会主席钟永标吃惊地发现:成立不过几年的英语和英语口语协会,新成员招了2200多名,仍不断有学生来报名;而文学社,这个成立数十年、曾是学校最热门的三星级学生社团,在本次招新中只吸引了50来名学生。两个社团吸引力悬殊竟高达50∶1,这让钟永标吓一跳——他担心,再这样下去,学校文学社会不会走向“灭亡”。
另一项调查显示,除文学以外,很多学生的写字也让人不敢恭维,至于了解中国传统习俗、了解传统文化的同学就更少了,很少有人主动去考普通话或是书法等级、汉语能力测试。
“就业压力大,英语是技能;社会浮躁,快餐文化流行,中文不被重视”,曾任该校文学社社长、现在上海工作的朱小天表示理解,他说,以前参加社团没有压力,文学社比现在“景气”,大家凭着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得多,逼得在校大学生在加入社团时,并不考虑兴趣,而以锻炼就业技能为导向。甚至很多学生还是盲目跟风。
该校从事学生社团工作的老师孙晓明认为,参加英语协会是学生自己的决定,说明他们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虽然英语并不是“全面发展”的全部内容,但英语对学生发展肯定有好处。
部分在校学生认为,这和教育导向有关,英语直接影响毕业出路。一名应届毕业生说,不管是考研、考公务员,英语是“硬指标”,没有达到一定“等级”,考研、考公务员都会“黄”,学校考试中,英语也是重头戏。与之相对应,除非专业研究需要,中文水平对学生的出路基本没有影响。“毕业生普通话水平差一点儿,中国人还是能听懂的,字写得差点也有电脑。”
大二学生王伊则认为,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应怪罪于教育。就业时,几乎每个单位都要求英语四级以上,即使那个岗位根本用不上英语。很多单位甚至认为,大学里连英语四级都过不了,不可能是好学生。“几乎没有单位会要求爱好文学的,就算有文字水平要求,那也是写总结、写讲话稿,和文学根本两回事。”他说,大学是缩小的社会,大部分学生不“爱”文学,而“爱”英语,其实是社会现象在高校内的反映。现在表面上整个社会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大多是作秀。
“但不要认为中文不好就不会影响就业”,该校一位从事中文教学的老师说,很多研究生英语不错,可写个中文求职简历都不通顺,怎么可能没有影响呢?“连母语都用不好,又怎么可能把别人的东西活学活用?”他担心,重视英语而忽视中文底蕴和素养的培养,最终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科学时报》:200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