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人民网》:贫困生边学知识边挣钱 后进生又补课程又创新
【发布日期: 2007-05-29】 【来源: 】 【作者:】 【编辑:None】 【点击量:

“我们这个月又有两名本科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发表了论文,而且还是发表在被SCI收录的国外学术刊物中。细细算来,我们信息学院本科学生,近几年已经在老师指导下发表论文20多篇了,其中有不少还是发表在核心期刊里呢。”5月28日,浙江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方陆明教授获得消息,该院信息系统043班陈荣旭同学和051班沈月云同学的论文“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weighted residuals to the Glauert-jet problem”被SCI收录的杂志“Physics Letters A”录用,成为学院本科学生发表的第22篇论文。

说起本科学生就能发表论文,负责创IT新平台建设的汪和生副教授说:“自从学院设立学生IT创新平台以来,获奖、发表论文、开发软件的同学越来越多了,经过在创新平台里锻炼过的学生,出去后也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所以创新平台也被同学们称为‘学士后’流动站——也就是说这里的学生不仅攻读学士学位,而且还积极地进行创新性研究。这几年,家庭贫困的学生在这里帮助老师做课题可以获得报酬,成绩落后但想上进的同学也可以在边补专业知识边提高自己动手能力,这几年学院里毕业生论文获得优秀的、就业时待遇特别高的、被好几家用人单位争着要的毕业生,几乎都是从IT创新平台里出去的,所以这个“学士后”基地已经成为精英人才的‘孵化器’”

据介绍,浙江林学院在2000年开始设置创新平台,创新平台由创新基地和创新实验室两个部分组成,采取学校提供场地、学生将自己的电脑等搬到基地或者实验室,参与到老师的研究项目、研究课题中去,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空余时间开展软件开发、理论研究、电路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活动。对于特别优秀,而且家庭贫困的学生,学院还为他们提供电脑,鼓励他们积极创新,参与“学士后”研究。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想进创新基地和实验室可以进的。一般来说学生要求学有余力,尤其是专业成绩比较扎实;而每个项目的指导老师自己要有研究课题和研究经费,同时愿意接受学生参与研究。可以说,我们的创新平台是建立的双项选择的基础上的,每位老师的课题一般有3、5个固定的学生参与,从而使老师们的课题组吸收了学生研究员,并形成了一个个创新团队。一批学生毕业了,新的一批学生又会加进来,使得‘学士后’流动站的健康地运行。” 汪和生说。

IT创新平台成立6年来,从最初的35名动态学生(不长驻创新平台实践)、不到30平方米办公场所,发展到现在拥有750平方米办公场地、近百名固定成员、动态学生200多人的工作空间。创新平台取得的成效,也让老师们自己也没有想到:原本老师们获得各级课题或者项目后,每个环节都需要自己动手,经常忙不过来;而现在有了学生参与,不少简单的工作就可以完全由学生来完成,学生通过锻炼后最终还能够独立承担其中的子项目,并且能够积极的进行创新,课题的负责老师,只要把握整个研究方向、加强对学生指导、解决研究进行中的问题就可以拉。

和其他实践创新不同,在IT创新平台实践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知识、锻炼创新能力,还通过利用空余时间帮助导师研究项目获得勤工俭学报酬,这些报酬都来源于老师课题的研究经费。在创新平台的报酬发放单上,我们看到2006年9月到12月间,创新平台的学生林沸佩一个人就获得了4305元工资,平均月工资超过了1000元。所以很多贫困学生,到这里不仅学习知识,而且也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难题。计算机021班学生朱翔是个贫困学生,2003年开始加入创新平台中“县级林业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在创新平台三年,他不仅学习了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且获得了软件设计师资格,而且还累计获得了10000多元的报酬,使得他不再为生活费担忧,而能把所有精力用在学习和实践中去。

创新平台为贫困学生提供了既学知识又打工的机会,同样他也为成绩并不优秀的同学指明了学习方向。部分同学在大一时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等大二开始想认真学习的时候,要再跟上同学的学习步伐已经很难了。这个时候,不少学生想到了到创新平台,跟着其他成绩好的同学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根据学院的有关规定,专业知识不扎实的同学理论上是不被允许进入创新平台的,但对于部分特别想学的同学,学院也给予了他们机会。信息021班的王永众就是其中之一,“原本我是被认为是不学无术、没有前途的学生,自从进入创新实验室后,我的人生实现了改变。”为了进入创新平台,王永众连续好几天缠着老师,后来指导老师徐爱俊终于把他收归门下,从此他在高年级同学的指导下,一边补上以前的专业知识,一边动手实践。去年王永众去找工作时,一不带简历、二不带证书,就凭借对自己实践操作能力的自信、主动上门面试就被多家单位录取。

“我认为,从IT创新基地出去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专业成绩都比普通同学要强,所以在就业过程中,我们这里的同学根本不用为就业而担心,找份工作是非常简单的,部分同学一出创新基地,像学长李道捧等现在月薪已经有7000元了,王永众以技术入股,成为了公司的股东,不少同学因为在这里创新实践,专业知识扎实顺利考上了研究生。”刚刚考上公务员的创新基地成员阁元成同学说。

据不完全统计,创新平台已经初步形成了科研实践团队、认证考试研究团队、电子设计竞技团队、程序设计竞技团队等近10个创新团队。学生参与的研究项目中,有12项通过厅级以上鉴定,开发的软件有6项获得国家著作权,研制的10多个应用系统已经在社会上被广泛应用,创造的直接经济收入1000万元,间接收入近亿元。不少学生还参与了林业特色教材《信息时代的森林资源管理》教材的编写,4名同学还获得了高级程序员证书。并在省部级以上的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奖。浙江林学院学生IT创新平台,已经真正成为了“学士后”的流动站。

http://zj.people.com.cn/GB/channel13/45/200705/28/12025.html  《人民网》:2007.5.29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