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浙江竹纤维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教授姚文斌,运用创新设备和技术,从每吨竹子中提炼出200公斤至250公斤的竹纤维。一吨竹子的市场价格目前在400元-500元左右,而每吨竹纤维价值1万多元,这项技术至少可使每吨竹子增值三倍。
姚文斌研究发现,竹纤维的韧性比较强,与常见的棉、麻等植物纤维相比,独具优势。如果能解决从竹子中提取纤维的难题,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生产,而且有助于发展竹纤维等相关产业,带动产区农民致富。
从2002年起,姚文斌教授开始攻关竹纤维提取技术。经过努力,第一代竹纤维生产设备当年顺利投产,加工出了用于生产无纺布的第一批竹纤维。2003年,与他合作的一家企业,成功生产出竹纤维手套、竹纤维浴巾,欧洲一家公司到该企业一次性订购了20万套竹纤维制品。
不少企业看到姚教授生产出了真正的竹纤维,且颇受市场青睐,都希望与他合作。有些竹产区领导请他去当地建立竹纤维生产基地。考虑到成本因素,姚文斌最终决定把自己的研究基地转向四川,并在有关企业的支持下,完善设备。现在,他的技术可使竹纤维更细,并在整根竹子不切割的情况下直接加工,工序变简单。
许多国家研究人员都致力于竹纤维提取技术研究,但大多处于实验阶段,主要采取化学方法,对竹子进行腐蚀获取竹纤维,还未实现产业化。“和国外相比,我们的设备和技术要先进得多。每台设备日产竹纤维达到两吨多,而日本等很多国家目前只能日产几公斤。此外,我们采取物理生产方法,较为环保,没有污染。”姚文斌说。
据了解,目前可提取的5厘米-8厘米长的竹纤维束,具有韧性强、环保等特点,主要用于生产汽车装饰材料、地毯、浴巾、手套等;有部分国家用于生产手机主板,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也倾向于选择竹纤维做汽车装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