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钱江晚报》整版:累累丰硕果 欲挂穷乡枝
【发布日期: 2008-01-06】 【来源: 】 【作者:】 【编辑:None】 【点击量:

  ▲毕业前夕,即将完成学业的农民大学生,为全校师生表演节目《感恩的心》。

  昨天,结束两个月回乡实习的浙江林学院84名农民大学生,全部回到母校,在即将毕业之际,作为省政府出资培养的首批来自贫困地区“农民班”大学生,他们人人交出了一张改造穷乡、致富村民的毕业答卷,交出了一个让家乡父老充满希望的明天。

  刻苦学习换来优异成绩

  2006年2月23日,作为省政府通过财政扶贫基金全额资助的首批贫困地区全日制农民大学生,84名幸运儿走进了浙江林学院的大门。

  过去两年时间里,农民大学生始终是一拨特别的人群,其特别之处除了他们学费、杂费、书费全免,寝室费减去三分之二,除了他们常从老家带来大罐主菜——霉干菜、萝卜干,除了他们人人参加勤工俭学外,最大的特别之处就是格外的发奋用功。

  班主任李震华告诉记者,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其他班级学生晚上两节自修课,到了8时40分就算结束了,但他们回到寝室,还要继续挑灯夜读,一直苦学到10时以后,日复一日,每晚都是这样。农民大学生虽睡得迟,却又起得早,早晨6时,整个临安城还一片寂静,但林学院的校园却早已书声朗朗,一问,起早晨读的学生,十有八九又是农民大学生。学业不负勤苦人,每次考试,“农民班”学生都能轻松过关,最近,学校组织严格的园艺师考试,84名农民大学生人人获得了资格证书。

  精心描绘改造家乡蓝图

  “家乡养育了我们,党和政府培养了我们,学成以后,我们一定要报效父老乡亲。”这是84位农民大学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共同表示。

  昨天刚从老家庆元县官塘乡白柘墙村回到学院的吴泉玉,就一头整理起了她的《竹加工返乡创业策划书》。小吴家乡满山皆是毛竹,但因交通不便,成竹很难外运,当地100根大毛竹只能卖到20元,村民一直徘徊在贫穷的边缘。此次踌躇满志的吴泉玉,计划对毛竹进行全方位深加工,竹枝编扫帚,竹身加工成日用品、工艺品和玩具,就连竹根也可加工成根雕,“一根毛竹一身是宝,最主要是经加工形状变小,方便外运。”小吴的返乡创业计划,共有厚厚的30多页,按启动时间、投入资金、技术要求、科学管理等,一一叙述得十分详尽。吴泉玉向记者憧憬,几年后,自己的返乡创业计划, 一定能让家乡走出贫穷。

  像吴泉玉这样的《返乡创业策划书》,84位农民大学生,人手都写了一份。周光坤的老家文成县石墙乡上墙村,山高林茂,气候湿润,漫山遍野到处长起了野生兰花,如春兰、蕙兰、虾脊兰、独花兰、兔耳兰、石斛兰等等,好多还是名贵品种,在大城市能卖好价钱。但长期以来,家乡人却将这些兰花视如野草,割了喂羊。“现在想想都可惜”,周光坤告诉记者:“回乡后,我们准备带领乡亲把所有兰花都保护利用起来,销

  往大城市,公司名称也已起好了,就叫“四季春兰花培育场”。

  “在我们家乡,最多的就是沼气”,来自云和县黄源乡黄家畲村的石海燕,则把返乡创业的目光瞄准在了沼气利用上,用沼气比起柴火烧饭,既卫生,又节约能源。小石对记者说,通过学校学习,她已掌握了农村沼气开发、利用的所有技术环节,这次返乡实习与村民一说,他们都十分欢迎,春节后就准备动手,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让家乡村民户户用上沼气烧饭。

  项目未出校门却已立项

  记者昨日在采访时发现,不少农民大学生的返乡创业蓝图,由于因地制宜,科学实用,故往往尚在“胎”中,当地乡政府、村委会就已前来“求娶”。比如,拥有1.3万亩桑树的武义县,养蚕村民每年剪枝都要砍下数量可观的废弃桑枝当柴烧,怎样将其变废为宝?邹方根、徐宇、李国振、全跃荣等四位武义学子,在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研究出一种利用废弃桑枝栽培黑木耳的新技术,为村民废弃桑枝找到了卖钱出路。眼下,县科技局已经立项,并表示在土地、资金上予以优惠扶持。

  “我们家乡首期120亩苦丁茶新品项目实施后,将让村民们从中受益,”腼腆的泰顺县柳峰乡梧村姑娘郑月先,怀着浓浓的家乡情结说,“现在家乡人种苦丁茶,多种大叶冬青,我在植物学楼老师的指导下,发现自己家乡更适合栽种出自广西南宁的构骨苦丁茶,且口感也更胜一筹,两相比较,更有市场竞争力,更能卖出好价钱。”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现在小郑的第一批构骨苦丁茶种子已经栽在了家乡的土地上,她准备返乡后大干一场。

  翻看着一卷卷充满报效家乡心愿的返乡创业策划书,浙江林学院党委书记陈敬佑感慨不已:但愿首批农民大学生回到家乡后,充分运用自己在学院学到的知识,大展身手,在自己创业的同时,带动更多的家乡村民,共同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叶兆凯(天台县龙溪乡柱峰村):利用家乡独特气候,建立万亩中药材栽种、建设、加工基地。

  包为洁(三门县亭旁镇包家村):当地家家养青蟹,计划带领村民进行青蟹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卖出更好价格。

  练丽玲(庆元县荷地镇黄洋村):引进国外百合新菌种,在村里建起百合科学栽种示范基地。

  张芳明(常山市芳村镇半坑村):一期200亩抗癌药用厚朴栽种示范基地,已先期启动。

  徐健(景宁沙湾镇莲川村):在家乡大规模栽种“水培盆栽”郁金香,目前第一批120个种球已经运抵村里。

  陈佳杰(青田县海溪乡西园村):以前村里养猪猪仔都靠外买,多花不少成本,他计划建立自己村的猪仔培育场。

  蓝燕红(云和县云坛乡苏坑村):运用学校学到的种植草莓等技术知识,回乡带领村民一起大面积种植大棚草莓。

  张祖琴(云和县黄源乡叶羊村):利用家乡地势高,日照足,昼夜温差大特点,准备回乡开发高山蔬菜。

  张伟龙(云和县赤石乡建林村):将村民从单一种稻中解脱出来,建立雪梨栽培试验基地。

  宋津勇(缙云县雁岭乡左库村):回乡借仙都黄龙风景区优势,着手进行农业休闲旅游业的开发。

  摘自浙江林学院06级农民班大学生返乡创业策划书

  昨天,一拨拨即将重回家乡创业的农民大学生,憧憬着充满希望的明天。

 ▲两年时间里,农民大学生们系统学习了各种科学知识。

▲爱美的女同学将葫芦科植物以及松果采集回来装点寝室。

 

▲徐健将自己带回家乡栽种的“水培盆栽”郁金香送给同学,并教大家如何培育。

 ▲“衣架、竹刷在城市可好销呢。”看到竹制品,农民大学生就想到了家乡的毛竹。

▲2006年2月23日,84位农民大学生,前往浙江林学院报到。

http://qjwb.zjol.com.cn/html/2008-01/06/content_1938394.htm  《钱江晚报》:2007.1.6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