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学的眼里,他曾经是受人尊敬和拥护的班长;在同事眼里,他只是一名刚刚大学毕业,通过招考被录用的宁波江东区社区工作者;在网络上,他是宁波天一论坛的副版主“MAP”(地图);而对于很多问路者来说,他就是宁波的“公交活地图”——宁波市6个区有多少公交车,每路公交车分别在哪几站停车,都早已记在他的心里。凡是向他问路的人,只要几秒钟就能得到一条甚至几条最便宜、最快捷的公交乘坐路线。
他的名字叫刘怡宁,浙江宁波人,现年23岁,是浙江林学院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现在是宁波市的一名社区工作者。
从小学开始,刘怡宁就喜欢上了公交车,更确切的说是研究公交线路。从小学开始,他就特别喜欢坐公交车,并开始对公交线路有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巴士迷”:那时候公交月票卡乘车不限次数,他上学坐一趟车就能到,但他偏偏要转好几趟车,为的就是能多坐一种车型,能多坐一条线;同时,他还特别喜欢用弯弯曲曲、红红绿绿的线,将各个公交车站名连接成各种公交线路图。
为了更好的了解宁波的公交线路,及时掌握宁波公交线路的变化,凡是有新版本的宁波地图,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去购买,而且往往一买就是两份:一份用来研究路线变化,一份用来收藏,现在他收集的地图已经有近百份。有新的公交线路开通,他也总是在第一时间就去乘坐,感受新线路的情况和特点。即使去外地游玩,他的最关注的也是购买当地的公交地图,随后就是乘坐当地的公交车,了解这些地方的公交车和宁波公交的不同之处。
此外,他还十分关注其他和公交有关的东西,不同城市不同版本的公交车票、各个城市各个年代的公交地图、现在已经不再用的公交月票卡以及几百张有宁波不同公交车线路的手抄卡,他在读初中时,家里离学校只有200米,但他还是第一时间去做了一张。有了手机以后,他的手机铃声也经常是各地公交车的报站语音,那是他在别的城市坐公交车,专门录下来的。刘怡宁认为,即使同样是公交,各地的报站语音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香港报站语音有3种;而北京报站比较啰嗦,‘有卡的乘客请刷卡,没卡的乘客请买票……’;而宁波的个别线路,是用宁波话报站的。”
2001年,他通过网络发现不仅他喜欢公交车,网上还有专门的公交车迷群体,大家都在积极地通过自己对公交的了解,在免费帮助别人指路。找到了“组织”以后,刘怡宁特别的兴奋,并迅速成为这个群体中较为活跃的一分子,并成为宁波天一论坛路专门负责公交问路版块的副版主。在这里,他和其他的公交迷一样,成了网络问路志愿者,利用自己的爱好为广大问路者服务,后来他干脆就把自己的网名改为“MAP”。
由于掌握的公交信息详细,他在给别人指路时也特别的细心,而且省时有省钱,后来干脆就有人称他为“公交活地图”。
2004年,怀着对城市交通、地理信息等方面的热爱,他报考了浙江林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始学习更加专业的地理系统开发。浙江林学院位于杭州市临安,这为他更好的了解不同地区的公交,提供了平台。一有空,他就乘坐临安的各条公交线路,有时间他拉着同学一起到杭州坐公交,直到把朋友坐“吐”了。
2008年上半年,在他毕业之前,不仅完全掌握了临安市所有公交车的线路、起始时间等信息,杭州市的绝大部分公交线路也难不倒他,班里的同学无论要去杭州那个地方,都会事先向他咨询最佳的乘车路线。而刘怡宁的毕业设计就是一套临安公交系统,利用这个系统,顾客可以方便地找到任意两个地方最便捷的公交线路——这套系统使得他的论文成绩,获得了学院里为数不多的优秀。
有了“活地图”的“能力”,他也不再满足在网上帮别人指路,即使在现实中也经常主动为乘客介绍公交车的情况:哪里公交是新增加的,坐哪路公交方便,等等。能够利用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为做公益事业,是他最大的愿望。“事实上,社会上是十分需要熟悉公交线路的志愿者的,比如一个城市举行大型活动,往往就十分需要大量引路的志愿者,所以我相信今后自己的爱好一定还会得到更大的发挥。”
《浙江科技报》:200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