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诸暨日报》:大学,荣耀一座城
【发布日期: 2011-08-15】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8月8日下午,我市与浙江农林大学举行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协议约定,2013年7月,浙江农林大学将天目学院整体迁到诸暨市城北教育园区(诸暨市职教中心东侧地块),9月1日在诸暨迎接新生入学。这一协议的签订,标志着首家符合国家独立学院规范设置要求的高等教育机构将在暨阳大地上诞生,我市也将拥有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消息经本地媒体曝出后,立即吸引了市民的热切关注。

诸暨今始有大学了!

记得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曾说过:城市如脉,大学如血。一所大学改变不了一个城市,但教育一定能够改变城市,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之作用的大学更是如此。也正因此,诸暨人对“上大学”、“建大学”一直十分执着;诸暨人听到眼下的这个消息,才会如此奔走相告,额手相庆。

那么,诸暨的大学梦起源于何时?诸暨的政府对此有着怎样的规划,做出了怎么的努力?大学的进驻将给诸暨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呢?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一些社会人士。

大学梦,由来已久

说实在,大学的缺失一直是诸暨这个教育强市的心头隐痛。

历史上,诸暨人“耕读传家”民风悠久,有人称诸暨“人不耕农,即便读书”,“既有耕农,不可无读书者”。教育的兴盛,使诸暨人更多地能够或亦耕亦读,或弃耕从读,不断吸纳外来先进文化。上世纪初,“而诸暨籍之学生,遂亦充斥于邻属之各中学校矣。其他京、津、沪、宁、武汉之各专门学校及大学校,又无不有诸暨籍之学生也。本省之工业、医、法、政诸专门学校,更无论矣”的这段描述可谓很具代表性。据旧志记载的不完全统计,自唐太和七年(833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诸暨出过进士166名,举人339名。到了近现代,随着“五四”新文化的进入,更是涌现出了无数的文教奇才、科技精英和仁人志士。如在中国现代科学的神圣殿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里,就刻录了这几位诸暨人的大名:金善宝、赵忠尧、斯行健、毛汉礼、吴中伦、袁道先、孟执中、孙优贤、周立伟、徐承恩。

如今,诸暨依旧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自国家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考成绩一直领跑全省,是名副其实的高考“状元县”,高考制度恢复的30多年间,诸暨已经走出大学生11万多人;“学在诸暨”的教育品牌每年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学子近2万人来诸求学。

也正因这份对文化不变的敬仰,对教育一贯的崇尚,诸暨百姓才在自己的平常岁月中,对“诸暨的大学”有了一份深深的憧憬和渴望。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诸暨民间对“诸暨大学”的期待和呼声到了一个制高点。2009年与诸暨中专合并组建诸暨市职教中心的绍兴农校、1999年迁入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的诸暨师范,都曾是那时诸暨百姓心中可升格为“诸暨大学”的两所学校。绍兴农校前身为浙江蚕学馆,创建于1897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所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百余年来,学校以兴业育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被誉为绍兴市的“黄埔军校”。后者是绍兴地区优秀师范生的摇篮,其培养的学生以“多才多艺、素质全面”而广受家长学生好评。只可惜,后因教育发展和改革大局之需,这两所学校都被整合了。

市教育局安管科的周乃山老师,在2005年前后参与编撰《诸暨教育志》,期间走访了诸多在外的诸暨著名人士。他说:“此中很多人都为诸暨的社会发展和教育成就而自豪。但在谈到诸暨教育的缺憾时,大家都谈到了诸暨应该建自己的大学。不少人说诸暨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这是老祖宗的功劳,不是我们的功劳,现在我们吃的都是老祖宗的本,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充实,不仅要让这些文化得以传承,而且还要充实其内涵,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文化产业,为诸暨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为圆梦,不遗余力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诸暨的“大学梦”在2008年有了转机。

这一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个26号令,在这份法令中,对独立学院的性质、办学条件和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或个人等都有了与之前迥异的具体规则。其中仅独立学院办学规模“不少于500亩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的规定,让整个浙江22所独立学院中的近10所独立学院如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下沙学院等都面临“被搬迁”的命运。而且按照26号令,搬迁要5年时间内完成。此外,26号令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要独立学院真正独立,自主办学。于是,陆续有二级学院和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消息传出:东方学院搬迁到海宁、滨江学院入驻富阳、浙江传媒学院到桐乡……

一直拥有“大学梦”的诸暨人自然不会再让这次机会错失。

眼下的诸暨,面临的是一份发展的重任,因为市委市政府已明确,在未来几年,诸暨要加快大城市建设步伐,在浙江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这一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大人才、大教育的强有力支撑。因为城市发展史已经证明,文化所创造的意境与城市的特性和价值密切相关。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创造能力;城市人口素质的提升,更在于文化塑造与教育。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激起人们提升城市品位、创造更大财富的冲动与创造力。为此,一直乐于创新,积极创富的诸暨把抢得发展的先机定位在了抢占人才制高点上,立志为诸暨引进高校。

去年,市委市政府开始制定系统的高校引进工作计划,并就此走访一些高校,把目标锁定在浙江农林大学下属的天目学院。该学院成立于2000年,是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确定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现有29个专业,涉及经、法、文、理、工、农、管等七大学科门类,学制为4年,目前有在校学生6500多人。

今年3月,市委副书记、市长钱三雄带领教育等部门前往桐乡、富阳、海宁考察高校引进工作,详细了解了与高校合作办学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模式;4月中旬,又带领相关部门赴浙江农林大学与该校主要领导进行沟通商谈。市委书记王继岗专门到省教育厅沟通汇报,取得了省教育厅领导的支持。期间,浙江农林大学领导和部分教职工代表先后7次来诸暨实地考察和商谈。最终商定,浙江农林大学将其二级学院天目学院整体迁到诸暨,筹建浙江农林大学诸暨校区。合作方式为诸暨方负责投资建设,浙江农林大学负责自主办学。诸暨方投资主体为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总投资5亿元左右(不包括土地)。

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院长石道金说,此前,也曾有其他一些地方和校方谈过合作办学事宜,“最终决定落户诸暨,主要看中的是诸暨深厚的文化底蕴、快速的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的社会氛围,这些优势非常符合一所大学进行知识创新、科技研发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需要。相信和诸暨的合作必将有力地推动天目学院的进一步发展”。

盼来日,发力暨阳

从各地实践看,大学的进驻不仅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且也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对此,诸暨社会各界又有哪些期待呢?

此前和浙江农林大学有过合作的冠军集团董事长骆冠军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和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已十几年了,主要是和它下属的生命科学院合作,研究香榧提前结果技术,这技术应用后给我们榧农带来了实惠。以后,天目学院落户诸暨,得地利人和之便利的我们,会和专家、教授有更多的亲密接触;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会更加便捷。”

“我们公司正在建设茶文化休闲园,具体的规划设计,包括茶酒、茶年糕、茶面条等,都跟浙江农林大学有合作关系。农林大学校区落户诸暨后,我们的合作就更加方便了。”浙江绿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亚平说,相信我市的不少现代农业都会因此获益,得到推动。

市委党校高级讲师何光友说:“我们诸暨市的基础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极高的知名度。但作为全国百强县市,缺乏一所与之相适应的高等院校,始终是诸暨的一大遗憾。这次浙江农林大学与诸暨市合作办学,筹建浙江农林大学诸暨校区,是我市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推手,对我市引进和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为诸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面对这样的一片欢呼声,石道金院长则在感激欣喜之外有点压力。他说,最近一直很为诸暨市政府推出的诚意之举感动——为了更好地建设发展浙江农林大学诸暨校区,签约当天,诸暨市政府就明确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如给予前来诸暨的教师相应的优惠住房政策;设立专项人才引进资金,每年补助学院5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连续6年共3000万元;每年补助学院150万元用于教职工交通补贴,连续6年共900万元。他说:“政府这样不惜重金推出优惠之举,是为了引才吸‘智’,为了诸暨长远的发展。”

“落户诸暨不仅仅只是办学,更要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目前我们的园林设计、会计财务、茶文化等专业都很有特色,可以与诸暨的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石院长表示,今后还将根据诸暨本土的具体情况调整和增设相关专业,准备将专业增加到35个。据他介绍,当前浙江农林大学已开始研究合作办学后天目学院的发展规划。

有了这样科学务实的办学思路,再加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努力,相信2013年的诸暨本土大学,一定会引人瞩目!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