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浙江日报》整版:浙江农林大学八成新生未迁户口:
【发布日期: 2011-09-06】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核心提示

  这几天,正是各大高校开学、新生报到的时间。浙江农林大学的老师发现,今年新入学的农村学生中,把户口迁到学校的很少,按目前报到的情况统计,最多不超过2成。统计发现,过去3年,该校农村学生将户口迁入学校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八成新生报到不迁户口

  家住义乌上溪镇沈宅村的考生沈舰,今年被浙江农林大学录取,这两天正收拾行李准备到学校报到,不过,她的行李箱里并没有曾经的“必备品”——户口迁出证明。经过电话咨询学校招生办老师,得知将户口保留在老家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业和就业,沈舰和家人决定,上大学不迁户口。

  今年,像沈舰一样报到不迁户口的农村新生不在少数。

  由浙江农林大学保卫处提供的数据,最近3年,学生将户口随学籍迁入学校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2008年,浙江农林大学总共招生4762人,将户口迁至学校的有1226人,占总招生人数的25.7%。2009年学校招生总人数为5264人,迁户口的为979人,占总招生人数的18.6%。2010年,新生共5076人,把户口迁到学校的仅为599人,占到总人数的11.8%。

  “来我们学校的农村学生较多,超过三分之二。”保卫处的老师说,今年录取新生共有5200多名,其中户籍在农村的有3000多人。目前,新生们正在陆续报到,迁户口工作也正在进行中,“从眼下新生报到的情况来看,今年大学新生将户口迁入的人数将创新低,预计会低于新生总人数的20%。”

  据记者了解,类似的情况在浙江其他的高校新生中也同样存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生拒绝农转非,这在浙江,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已经是一种普遍的选择。

  难舍农村户口红利

  “村里的地一年一年在升值,如果要建设开发区,还会分到拆迁安置房。”老家新昌的一位大二学生告诉记者,家乡经济发展得比较好,“村里每年都按人口分红,去年每个户口近万元。别的不说,光大学四年,就少拿4万块钱。”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进展,农村户籍的利益链条不断增长。以浙江农民为例,农村户口的利益包括宅基地的拆迁、补偿金,承包地转租的收益,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村还会有可观的集体经济分红。另外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较城市宽松。种种利益因素叠加,使浙江农村户口的含金量大增。

  这个情况即使在浙江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也是同样。丽水遂昌县平昌自然村是个人口不过500多人的小村,年集体收入几万元,算不上富裕。可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农家学子开始对“农转非”说“不”。

  “我们村土地是按户头分的,一家三口大约有一亩多一点,承包田集中租掉,一年下来租金收入也不少。”一位姓鲍的村民给记者算了算账,他说,这些年,村里还建起了2幢厂房用来出租,一年租金二三万元,这样,他们家去年拿到了一千多元的分红。此外,村里还有些七七八八的福利,比如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会发50元的养老补贴。冲着这份户籍“红利”,今年女儿考上大学,这位村民也没同意把户口迁出去。

  迁出容易迁回难

  除此外,让同学们不愿将户口迁出的原因是“迁出容易回迁难”。

  沈舰的母亲对记者表示,虽然自己所在的沈宅村相对义乌其他村经济条件较差,但依然不愿意将女儿的户口迁至学校。沈舰的意见与母亲一致,她表示,将户口迁至学校没有任何好处,“万一以后迁不回来,怎么办?”

  温州文成县百丈漈长塘村的黄芳是浙江农林大学的大一新生。她告诉记者:“家里人都不准我将户口迁到学校。甚至连高中的老师都和我们说过,户口迁至学校没有好处,怕以后毕业了成为‘黑户’”。

  该校另一份调查显示,在已将户口“农转非”的学生中,有超过六成的人希望在毕业时将户口转回农村。

  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处负责就业工作的楼伟琳老师介绍,毕业后学生的户口如要落回原籍,会由学校统一提交给人才市场。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学生一直找不到工作,户口会自动落回原籍,至于原籍如何接收,则要由生源地的具体政策决定。也就是说,能不能成功迁回户籍,要看学生所在地的具体政策。“但目前,浙江很多地方对大学生毕业后‘非转农’的态度相当谨慎。”

  折射城市生存困境

  “万一将来找不到工作,家里还有块地作保障。”来自山东临沂郊城县归义三村的薛贵杰是浙江农林大学大二的学生,大一入学时他已将户口迁至学校。然而现在薛贵杰却向记者表示,他十分后悔自己当初做的这个决定。他身边有很多“农转非”的师兄师姐,人在城市,却找不好工作、买不起房、落不了户,与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境遇相似,而户口放在人才市场还需每天交一定的管理费。因此,他很担心自己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工作,就会变成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群体。

  无法真正在城市落脚,无法享受到城市的福利,这也是令大学生们不敢轻易将户口带出来的原因。

  “大学生们的选择折射了城市生存的困境。”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表示。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大学生早已不是以前的“天之骄子”,想要在城市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维持体面的生活变得不易。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城市高房价、高昂的生活成本等,已经使很多农村大学生的城市梦破碎。

户口啊,户口

  关于浙江农林大新生拒绝农转非的事情,在本报的腾讯微博上引起热议。对农转非、非转农的是是非非,农村的朋友、大学生、学者、传媒人各有看法。

  这件事,正反都有道理

  吴军杰:不迁户口!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到2028年,如果现在上大学把户口迁走的话,那么村里就没有户口了,以后分土地就肯定没有。现在有的村级集体有比较雄厚的集体经济,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村民能享受到一些村集体分配的利益,如果迁走户口这些也没有了。

  蓝翎(@GH821113):我曾经因为上学的关系,办了一堆手续把户口迁到了学校,毕业后又转回了县里人事局,后来听说可以迁回村里,于是又办了一堆手续。家里经过我的事情,我老妹就坚持没迁,现在村里条件好了,不迁反而好一些。

  哈坨rong:我觉得吧,农村也分稍微富裕一点的和非常贫穷的。要是心气高的,一心想去外地读大学的,就算有很好的农村福利政策,还是要一心留在外地的,就想着靠读书改变命运。但是对于负担不起的非常贫穷的家庭嘛,现在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了,就连三线城市的也去不起了。我觉得这个现象还挺正常的,一线城市真呆不起啊。

  一棵小星:负面的体现是:当今中国学生在考虑未来事业发展的问题时,对物质趋之若鹜,完全忽略了某些非物质层面的理想和目标。正面体现是:这个现象体现农村生活水平逐渐得到保障,农家学子的“归根”现象,一方面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回归农村,建设农村。

  媒体人吴学安:虽然说通过上大学,出身于农村的大学生,能获得城市居民“高贵”的身份。但是城市并未给他们充分就业的机会,使很多农村大学生的“城市梦”变成了理想化的“乌托邦”。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当一个徒有虚名的“城里人”,还不如当一个农民实惠。这恐怕才是多数大学生不再热衷“农转非”的真正动机所在。

  为什么我们如此迷茫

  户口的痛苦: 我在农村有房有地,住了好多年了。可我户口是城里的。以前在农村,农业贷款没要求农业户口。2007年开始要求农业户口了,不是农业户口不给贷款。经村委会同意我落户农村,我就把户口办回农村了。可办完后一看还是非农业户口,贷款还是不给贷,我的投资没有着落。在村里没有农业户口待遇,我该怎么办?那我算是城里的人呢?还是农村的人呢?

  网友20071115000438: 农村的孩子赶上了教育平民化的幸福时代,农民的孩子读书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成了黑户,真是悲哀的幸福时代!

  浪花飞舞:为什么我们的户口不能迁回原籍呢?难道这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吗?大学毕业后,我们基本都留在城市拼命地找工作谋生。谁知就像中了个圈套,永远离开了农村的土地!

  lace: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专学生,2005年毕业的。一开始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后来辞职了。可是村里不接收我的户口,我也怕将来麻烦,所以就把户口暂时转到了人才中心。去深圳找了一份每月1200元的工作,工资好不容易涨到3500元,又赶上了经济危机。回家了。现在在我们市里找了一份工作。这几年村上分钱,没我的份,最近又要分房子了,还是没有我的份。为什么我们这些80后会如此迷茫!

  城市,应当更可爱一些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韦路:中国城市的生活资源有限,生活压力大,这样的城市化不是彻底的城市化,不要说大学生,我也愿意到杨梅岭上当个农民。

  北京公安大学王太元教授:户口值钱,从来都不是什么好事。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异地上大学迁户口还是不迁户口?这是社会各界各执一端而给户口管理部门出的难题。这样的难题让学校、学生来解决,只能是目前的乱象,让户口部门来解决,就只需要把户口与就业、社会福利脱钩而已,因为这些东西根本就不应当与户口登记在哪里联系起来。

  媒体人谢昱航:那些不愿把户口迁到城市的人,并不表明他们不进城,他们还是要在城市工作或不定期的生活,有些人也在城里有固定的住所。很多人虽然进了城,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成为城市人。那些不愿迁户口的农村学生,那些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他们很多其实只是城市的逗留者。

http://zjdaily.zjol.com.cn/html/2011-09/06/content_1070673.htm?div=-1 《浙江日报》:2011.9.6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