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由数百名学生参加的无偿献血活动,在浙江农林大学举行。激起学生们参加无偿献血热情的,是该校的一名毕业生。他顶着各方的压力,为素不相识的病人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大家希望通过实际行动响应师兄义举,呼唤更多人加入爱心行列。
这名师兄叫林巧生,是浙江农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8届的学生。除了为陌生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在此前已经献血26次,献血总量超过10000毫升。
林巧生的事迹传到浙江农林大学后,全校学生将他视为心目中的英雄,并在网络上给他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献血哥”。
初次献血感受助人快乐
林巧生出生于1985年,温州苍南人,2004年进入浙江农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刚上大学时,他成绩一般,交际也一般,在很多老师同学眼里,他只是一名不起眼的男生。
然而,林巧生对大学生活有更多的期待,希望能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2006年3月的一天,浙江省临安市的献血车开进浙江农林大学。看到很多同学都参加了无偿献血,林巧生也走上了献血车,毫不犹豫地加入到献血队伍中去。“很多同学第一次献血都是在300毫升以内,我觉得自己身体素质还不错,所以第一次就献血400毫升。”献完血后,工作人员叮嘱他,半年以内不要再捐献全血。
走下献血车,想着自己的爱心和热血能够带给他人帮助,林巧生特别自豪。
加入“中华骨髓库”
第一次献血之后,林巧生回到公寓就打开电脑,通过网络了解无偿献血工作,并接触到“中华骨髓库”。当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能够挽救他人生命时,林巧生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加入“中华骨髓库”。“虽然捐助造血干细胞配对成功率仅十万分之一,但对于病人来说,多一个人捐献,就多一分活下来的机会。”他说。
当年下半年,当林巧生再次参加无偿献血时,便主动向工作人员提出,希望留下自己的血样,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然而,工作人员希望林巧生先征得父母的同意。
一听说孩子要加入“中华骨髓库”,林巧生的父母坚决反对:“你自己身体就很瘦弱,体质又不好,还经常感冒。你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现在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呢。”
其实,不要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平时无偿献血,家人都不同意。林巧生回忆:“我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后,妈妈就发了一通火,要我以后不要经常献血。”每次献血都会送一把雨伞,每次看到林巧生拿回家的雨伞,妈妈总是像触电般跳起来:“死孩子,又去献血了!”于是,林巧生不再把雨伞带回家。林巧生说:“妈妈一直以为我只献过三四次血。”
由于家人坚决反对,林巧生只好等待机会。
2008年的一天,在温州参加无偿献血时,林巧生惊喜地发现现场可以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通过咨询,他知道自己符合申请的条件。于是,他背着父母毫不犹豫地填好申请表,并留下血样。从此,“中华骨髓库”中留下了林巧生的名字。
26岁无偿献血26次
林巧生得知,捐献全血后要间隔半年才能继续捐献,而每个月都能捐献成分血。于是,林巧生经常捐献成分血,有时几乎每个月都会捐献一次。
相对于全血采集,成分血的采集技术要求更高。于是,他常常独自一人乘大巴车到杭州省血液中心去献血。
除了在校期间参加无偿献血,寒暑假甚至大学毕业后,林巧生只要看到有献血车,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都会主动参加无偿献血。过去5年里,林巧生先后在杭州、湖州、温州等地累计献血26次,个人献血总量相当于全血10000多毫升。他说:“献血虽然不会上瘾,但是奉献爱心却会上瘾。”
顶着压力配合捐献
2011年春节刚过,林巧生接到浙江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得知一位上海的血液病患者急需移植造血干细胞,寻遍整个“中华骨髓库”,林巧生和患者最为匹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希望他进一步进行检测,如果高配成功,就能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接到电话,林巧生立即赶往医院做了抽血检测。此时,林妈妈才知道,儿子早就偷偷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一听说要给别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林妈妈说什么都不让儿子去。林巧生安慰妈妈说:“虽然初配成功了,但下一步检测很可能配不上,配对概率只有10万分之一,再去检测一下也没有关系嘛。”
3月15日,林巧生从温州市红十字会得到消息,自己的血样已经通过了HLA高分辨检测。随后,他再次前往温州医院体检,一切合格。得知自己可以为他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林巧生非常兴奋,并且开始挂念那个素不相识的患者,生怕对方出现意外情况。
直到7月,林巧生终于收到来自红十字会的消息。原来,配对成功以后,病人病情反复,不适合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最近病情才稍微稳定。浙江省红十字会安排林巧生再次体检,并确定在9月中旬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然而,要让家人同意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却并不容易。得知儿子真要给陌生人捐献造血干细胞髓,林巧生的家人吓坏了,说什么也不肯。妈妈以泪洗面,72岁的爷爷撂下狠话:“如果要捐,我就不认你这个孙子了!”亲戚们也纷纷打来电话:“你家就这一个儿子,现在连女朋友都没有,怎么能去捐献造血干细胞呢。”
说服父母后成功捐献
9月14日下午,林巧生从温州驱车前往杭州。此前,林巧生专门向单位请假半个月调养身体。
9月19日是林巧生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日子。前一天,他的父母也赶到杭州,希望劝说林巧生放弃捐献。林爸爸说,儿子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确是件好事,但他们担心孩子身体受到影响。
正在浙江工商大学读书的堂弟林海生也赶来:“哥哥可以说是顶着我们整个家族的压力做出的决定,我真的很佩服。”
为了说服父母,林巧生还专门委托浙江省红十字会找来了师姐洪佳。洪佳也是浙江农林大学的毕业生,早在2005年就为身患白血病的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浙江省第4个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听说洪佳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后一直很健康,再加上浙江省红十字会的有关专家耐心的安慰和解释,林妈妈终于放下了心:“希望那个人能活到100岁!希望他能健健康康地来找儿子聊聊天。”
9月19日至20日,林巧生分两次参加采集,共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337毫升,成为全国第2398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随后,林巧生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及时地注入了患者石先生的体内。石先生反复地说:“真的感谢他们一家人……”
林巧生却认为这只是寻常之举。“我只是做了件平常事,如果有机会,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林巧生说。
http://www.redcrossol.com/sys/html/lm_8/2011-10-18/100348.htm 《中国红十字报》:2011.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