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强省建设中有一块重要内容是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力图让理论走出象牙塔,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
本期“浙江人文在线”,对话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来听听他是如何有效地探索大学组织结构变革这条路的。
宣勇,1965年3月出生,浙江诸暨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浙江省教育经济与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大学组织结构研究》等,在国内重要的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宣勇始终钟情于大学变革这个宽泛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他曾主持起草了浙江工业大学的改革草案,提出构建学校——学院——学科二级机构三级管理的新模式。
他与同事一起提出了 “国内知名”、“生态”、“创业”等几个关键词,致力在2020年前,将浙江农林大学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和创业型大学。
作为浙江农林大学的党委书记,他时刻关心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微博成了他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近年来,宣勇一直致力于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的研究。在他看来,大学应该是社会进步的灯塔,而大学校长,则是这座灯塔的守护者,“大学校长应该是社会良知的代表,他们有责任、也应该有权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寻求中国大学变革的逻辑
宣勇清楚地记得,1998年初夏的一个下午,时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的王国榜在他的办公室,向他提出了“浙江大学的四校合并对我校的挑战与机遇”的命题,没过多久,浙江工业大学党委提出未来的发展目标是“用十年的时间,建成一所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大学。”
“但当时的现实是,学校内部的价值观念、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学科与专业结构等与所提出的战略目标极不适应,这种差距只有通过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来缩小。”宣勇说。
1998年底,宣勇被任命为浙江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长,兼任改革办公室主任,主持起草了改革方案,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造,提出构建学校——学院——学科二级机构三级管理的新模式,撤销了教研室模式。
宣勇说,实践证明,这一变革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同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1999年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人才为中心,以师资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成功地实现了既定的目标。尤其是学科建设成绩显著。”
在浙江工业大学改革方案的起草过程中,宣勇开始对大学组织变革这一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慨于大学组织研究在理论上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理论的现实,也感慨于中国大学组织运行效率的低下,我立志于寻求中国大学变革的逻辑。”
宣勇经常能听到一些学生们的疑惑:“我们读大学,是不是只是为了将来的工作做准备?我们花四年时间学习某个专业,未来是不是只能从事这个专业?”
“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而不是培养一类人的地方。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最后都把学生当成一种工具来培养了。”在宣勇看来,大学的课程体系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学生们学习了太多不必要的课程,这些课程并不能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010年6月,宣勇调任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
浙江农林大学近年来已经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目前,学生们一个学期所学的课时已经较以往减少了15%,而宣勇的目标是一共减少30%的课时,“我们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接受更多文化课程的熏陶,这些知识在将来,肯定会对他们非常有用。”
大学校长是社会良知的代表
2011年,作为首席专家,宣勇开始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招标项目——《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进程中的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研究》。
宣勇认为,过去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所有相关的矛盾和冲突,总体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大学外部治理中的矛盾和冲突,主要体现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关系;二是大学内部治理中的矛盾与冲突。
“我们的社会对大学校长是有很大期待的,但是目前,大学校长依然处于尴尬的地位,面临着‘政治家、教育家、学问家’等多重角色的冲突,于是‘大学校长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大学管理之外的事务’(国务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语),这是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宣勇说。
在宣勇看来,政府应积极转变自身的职能,把一些本该属于大学内部自我治理的职能还给大学,还给校长。让校长们把主要的精力集中于为大学更好地服务和规范。
“大学是社会进步的灯塔。大学校长应该是社会良知的代表。但现在许多大学校长甚至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建立让大学校长‘有负责的动力、有负责的权力、有负责的能力’的制度设计与安排,是本课题的核心任务。”宣勇说。
他有3万微博“粉丝”
宣勇的腾讯微博有3万多粉丝,微博是他和学生们交流的重要平台。
学生们和宣勇在微博上交流各种问题,大到学校定位、大学精神这样的宏大话题,小到食堂饮食、寝室里出现“小强”这样的问题,他都很愿意和同学们在微博上交流。
今年年初,宣勇还参加了腾讯微博的“名师有约”活动,在7天时间里,他和学生讨论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因为工作比较忙,要每天坚持和学生交流,他感到十分辛苦,但是学生热情非常高,交流十分踊跃。
以下摘录的,是宣勇个人微博上与师生的互动:
@Eason:我是浙农林大的一名大二学生,住在C3,由于近来鼠祸横行,老鼠猖獗,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睡眠质量,不止东西被老鼠啃坏,还经常于凌晨两三点被吵醒,甚至睡梦中被老鼠爬上床……最后一项实在令人心悸。我们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毫不见效。并且,闹鼠患的寝室实属不少。
@宣勇:呵呵,农林大学生态太好了,鼠小事大,今天上班第一件事责成灭鼠!
@宣勇:大学与行政组织的本质差异:大学核心价值是“学术至上”,行为方式遵循“规律”,崇尚“平等、自由”,信奉“真理”,追求“学问”,思维“求异”。行政机构以“官本位”为核心价值,遵循“规则”,崇尚“约束、效率”,信奉“权力”,追求社会“地位”,思维“求同”。
@赵彩凤-浙江农林大学:宣老师说得好,现在的高校注重行政化,无形之中扭曲了大学的本质,不利于学校的学术发展,对于学校的教育文化的传播也将有滞后作用,为此我们应处理好如何去行政化的问题。
@宣勇:中国大学的问题,只能用中国式智慧来解决。如何寻求“创造性的抵抗”?我以为,医治传统与历史弊病的良药同样只能从传统与历史的精华与智慧中去寻求,把抽象的大学理念放回到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也许更能看清问题的症结所在。
@郡南紫荆:中国大学什么都没少研究,唯独研究自己不够,是到了该好好研究自己的时候。
@姚俊宇-浙江农林大学:大学应该是个有理想的地方,个人觉得甚至可以是纯真的乌托邦,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实现这个理想中的国度。
@宣勇: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发展与学生的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浮躁功利的世俗价值观大行其道之际,公众对大学的期许较往日尤有甚之。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大学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场所。”——此“财富”显然是指大学精神。
@童晓晖:什么是大学?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只要这里有探索知识、追求真理,这里就有大学。我想,这就是大学本质,大学精神的根源。
http://qjwb.zjol.com.cn/html/2012-07/08/content_1615944.htm?div=-1 《钱江晚报》:20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