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中国旅游报》头条:浙农林大学生走访古村落摸清现状探索对策
【发布日期: 2012-08-16】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民间古村落保护迫在眉睫!我省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保护政策却落实不到位,导致不少古建筑损坏严重。如具有突出本土文化特色的温州永嘉楠溪江古村落,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导致该古村落文化传承岌岌可危,科学开发也遇到了瓶颈,如果现在不加以重视和保护,曾经积淀深厚的古村落文化,将逐步消亡……”经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浙江农林大学大二学生吴颖颖和她的同学们,对古村落文化保护的迫切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申遗之风风靡大江南北,挖掘和继承传统文化成为了风尚,如何保护民间的传统文化,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却发现,虽然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传统民间文化,但是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开发,古村落等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势依然严峻: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不少,但是缺少监督机制而难以落实,古村落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今年暑假开始后,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专业的8名同学组成志愿者服务团,深入温州部分县市寻访古村落,并在古村落的街头巷尾采访当地居民及游客、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深入了解古村落的发展现状和文化传承现状,传播和谐生态的古村落发展理念。志愿者王梦萦说:“我们通过与当地的居民交谈,填写问卷,了解当地居民对村落开发的看法,收集对政府开发措施的意见,希望将群众的意见反映给当地政府,为促进古村落保护工作,在居民和相关机构之间搭建起到沟通的桥梁。”

在调查中,大学生们发现,目前到古村落游玩的主要以大学和中学的学生为主体,以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体验民俗风情,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不一样的古建筑为主。大部分游客认为,古村落民风淳朴,但是生态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保护关键是保护文物建筑本身及周边环境、古村风情民俗,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弘扬当地历史文化。

“其实大部分游客都认为,通过开发古村落能够实现其保护、旅游、教育、扶贫四大功能,完全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但是通过调研也发现,由于古村落的开发,大都没有系统的保护规划、村民缺少保护和传承意识、古村落所在地经济落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保护资金不足,再加上古村落内外交通不够便利,旅游商品质量没有保证,古村落的体验活动不能够满足大部分游客的需求,精神享受程度不够高,这一切都给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带来很很大的影响。”志愿者沈家烨调查后认为,古村落开发保护任重道远。

大学生们在针对古村落居民的一份调查显示,80%的居民认同古村落是一种文化遗产需要保护,70%左右的居民认为损害的活动是不能够容忍的,67%的居民认为保护民俗文化是保护古村落文化的关键,70%的居民认为保护比经济利益更加重要,82%左右的居民认为应该加强村落的安全。该调研报告还显示,55%的居民认为开发为古村落有利于村落保护,53%的居民认为古村落开发拓宽了当地居民的视野,55%的居民认为应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开发古村落,66%的居民认为只有生态旅游才能让古村落持续发展,78%左右的居民认为应该让游客体验更多的民俗活动。

对于古村落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志愿者林春叶认为:“虽然大部分的人内心中都是支持古村落的开发,但是还是有很多居民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存在着很多的意见与不解。其中政策落实难导致很多古村落保护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居住其间的居民,为了保护古村落,连生活都得不到基本的保证,消防安全隐患也很多。古村落的开发最重要的就是古建筑的保护,但是在古村落的实际开发中,却存在珍贵的建筑物破损甚至倒塌,但是无人修理的情况,古村落所得到的收入又不能够惠及于民,因而百姓对于政府开发并不积极配合。个别居民的土地被征收后,实际得到的补偿很少,在没有其他谋生渠道来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让他们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产生了更加严重的抵触心理。”

“作家冯骥才曾经说过,古村落是最大的文化遗产,但是如何传承和创新古村落文化,从而开发出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和思考。我们通过几天的走访,找到了很多影响古村落保护、开发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把相关问题整理成报告,提交给相关政府部门,引起他们的重视。希望能为古村落的开发保护和开发工作,探索出一条走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志愿者吴颖颖说。

http://www.ctnews.com.cn/zglyb/html/2012-08/15/content_60972.htm?div=-1 《中国旅游报》:2012.8.15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