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露过后,进入秋收的时节。
90后俞丹锋是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在校园里就闻到了丰收的气息。
几十亩的农作园占了校园一隅,俞丹锋每每路过都忍不住向里张望:一垄垄甘薯叶尽情铺张着绿意,玉米秆在风中向他招手,瓜藤蔓延出大大小小的S……
看着黄澄澄、熟弯了腰的稻谷在阳光下闪着金光,从没干过农活的大学生也忍不住撸起袖管,操起农具,割稻、挖薯、收菜、捉虾……劳作的人群里多了许多年轻人的身影。
秋收中,一箩筐一箩筐的果实,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在劳动中感悟自然,可以回溯到浙江农林大学50年多前的“劳作课”上,那个时候,农林大全校师生边上课边劳动,挑砖加瓦,自建校舍,50多年来,“劳作课”是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作为一种传统延续下来。
如今,浙江农林大学拥有近3000种植物、14个专类植物园和8个特色植物园、总面积近3000亩的校园,已全部“承包”给学生义务管护。学校还在校园里专门开辟了50多亩的小农场,在德清建立了500多亩的实习农场,鼓励学生种瓜种菜,在户外开展生产劳动。每周五下午,全校师生背上锄头,挑上簸箕,拉上板车,在校园里栽树苗、除杂草、扫落叶、种庄稼,年复一年,在劳动中收获自然的馈赠,感悟农耕的真谛。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大都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干过农活的大学生非常少。为此,农林大专门聘请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施肥、翻整、起垄等劳作,同时选育了各种果蔬的小苗分配给学生耕种。
“秋收劳作,可以生活化,也可以学习化,这是一种实践,倡导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余杰说,“教育不能是空心的,不能没有根基没有生活,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不会成功。劳作课,就是想让大学生们在大自然里找到乐趣,找到生活态度……”
也是在这样的秋收时节,摄影家阮义忠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乡间少年在田地里劳作的情景,记得那部摄影文集取名叫“人与土地”,一下点出了劳作场景里的两个主角,这也是秋收进行时里的主旋律。
人与土地,是何种关系?
手握锄头,才蓦然发觉,人与土地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原来,一年四季,耕、种、锄、耘,无不彰显着天、地、人的亲密和谐。
带着这份感动和感触,今天,本报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发起“微影像·秋收进行时”活动,不论你是谁,都可以拿起手机、相机、影机,拍录下秋收的相片、动图、视频等影像,留住那一个个劳作的身影。
微小的影像,也可以交流出力量,在图像无声的静默中,唤起当代人失落的土地记忆。
来吧,我们等着你。
报名方式:
关注“浙江日报有风来”微信文艺阅读公众账号,或扫描二维码。回复微信号“报名”两字,以确认报名成功。
作品要求:
一、 真实,唯美。在我们的镜头下,土地上的劳作可以很有范儿。
你可以聚焦一把农具,完成一个特写;也可以定格一个劳作的背影,分解一组慢动作;还可以透视一个细节,抖落一地泥土的芬芳,甚至捕捉到庄稼地里的昆虫、飞鸟和鱼……只要,那土地里蓬勃出的力量,足够动人。
二、照片像素建议在200K以上,影像视频建议剪辑控制在半分钟以内。
三、请留下你的准确联络方式和姓名,便于我们联系发放荣誉证书和奖品。
投稿方式:
一、 直接回复“浙江日报有风来”微信公众账号youfenglai_zjrb
二、也可以投至邮箱 youfenglai2014@sina.com。
赛事评选:
经过海选、初选、终审等环节评选出奖项如下:
一等奖1人,1800元奖金或等值奖品,二等奖3人 ,800元奖金或等值奖品,三等奖5人,500元奖金或等值奖品,优秀奖10人。所有获奖者均颁发获奖证书。入选优秀作品酌情在浙江日报等媒体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