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中国绿色时报》头条:校地合作,浙江农林大学助力宁海经济林产业
【发布日期: 2015-10-08】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自从得到‘科技哺育’后,村里的香榧林青果年产量超过5000公斤,产值近30万元。”日前,浙江省宁海县黄坛镇香榧种植大户王小军深有感触地说。

  王小军所说的“科技哺育”,指的是2012年浙江农林大学和宁海县合作成立的浙江农林大学宁海县果业协同创新中心所提供的林业科技服务。在宁海,自从有了宁海县果业协同创新中心,当地林业产业逐渐形成以香榧、枇杷、杨梅、毛竹和薄壳山核桃种植为主的经营格局。果业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引进各类技术资源,形成“1+1+N”的协同创新联盟——由浙农大派出一位首席专家、一个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团队,宁海县派出“N个”地方的科技人员接受培训、指导,从而有力提升了宁海县林业科技的水平及成果转化能力,将传统点对点的帮扶发展模式变为面对面帮扶发展模式。

  “浙江农林大学专家教授来到我们村后,村里的香榧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提升了,林业生产确实需要技术支持、科学管理。”王小军说。

  自宁海县果业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以来,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团队一直以“身入”“心入”“情入”的态度积极帮扶广大林农,计划在3年-5年内形成一批成熟技术成果,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建成6个-8个林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争取一批国家、省、市林业科研攻关项目,培养一批地方林业科研骨干,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新机制。

  “浙江农林大学专家教授来后,一方面在黄坛镇建立了香榧教学科研基地,引进双层拱棚榧树种子催芽专利技术和香榧周年嫁接技术;另一方面,通过转化科技成果、实施香榧幼林抚育综合措施,使香榧产量由2011年的6.5万公斤上升到2015年的14万公斤,产量增加115.3%,产值由313万元上升到756万元,增加141.5%,给山区老百姓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宁海县林特技术推广总站的技术人员介绍说。

  通过校地合作的不断加强,浙江农林大学宁海县果业协同创新中心还先后为宁海县争取了3项市级财政项目,承担实施了中央财政项目“宁海县香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建设”、市级重点项目“香榧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宁海香榧高效促成栽培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极大地提高了宁海县香榧幼苗抚育、种植管理、加工技术等水平。

  “学校科技成果服务地方林业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校农林科技哺育的针对性也更强了。”宁海县的香榧种植大户们纷纷表示。

  不仅果业协同创新中心为宁海县带来丰富的成果,浙江农林大学的教授团队也为宁海县林业科技发展带来福音。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徐凯指导宁海县开展杨梅延迟成熟栽培技术试验已有3年。2014年,他在宁海县完成建设1000平方米的高规格钢架大棚和500平方米的初加工场所。在宁海县梅雨季节连续强降雨的天气中,杨梅病害相对较重,后期近1/2的杨梅因病害较重全部未采摘。但是,在1000平方米的高规格大棚里,杨梅仍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际销售产值达8.8万元。浙江农林大学还有王正加、高培军等一大批专家,对宁海林业产业系统化、全方位的帮扶,促成了宁海林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他们还协助宁海县培育了一大批基层技术人员,对宁海林业科技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  3年来,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团队在宁海县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累计达200余人次,提供技术咨询2100多人次,开展技术培训7期,培训农户及科技示范达800人次,发放科普资料2500余份。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使宁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所增长,促进了宁海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浙江农林大学科技处处长黄坚钦说:“每当看到农户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好,就感觉林技专家的付出就没白费。我们现在做的只是节点上的工作,希望借助‘存在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通过创新平台的打造,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家致富。”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timepaper/html/2015-10/01/content_3276281.htm 《中国绿色时报》:2015.10.1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