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政府、社会、市场构成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这是我国大学外部治理体系。从大学内部的治理体系来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是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的基本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校长负责”处于整个结构中非常核心的地位。校长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关键人物,校长对谁负责、如何负责以及如何让校长负责是当下教育治理必须要回答的3个基本问题。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推进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是解决上述3个问题的必由之路。如何实现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我们建构了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的“两体三维”的理论分析框架。“两体”的第一个主体是大学校长。大学校长对大学的管理必须专业化,“专心的事业、专长的从业、专门的职业”是其专业化三个“专”的维度。第二个主体是政府。政府对大学校长的管理也要专业化,必须为大学校长提供一种职业化的制度安排,让大学校长有“负责的动力、负责的权力、负责的能力”三个“力”的维度。按照这个框架,我们通过对“211工程”大学书记校长的问卷调查、网络信息跟踪调查、典型的书记校长访谈,与美国教育委员会(ACE)发布的《美国大学校长(2012)》研究报告进行比较,从“两体三维”视角开展了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发展的状况分析。
第一,大学校长管理大学三个“专”的维度。首先是专心的事业。现任大学校长中有87%继续从事原学术研究工作,91.6%的大学校长拥有学术兼职,84.7%的校长在任期间发表过学术论著,未查到有业务类论著的校长仅有15.3%。其次是专长的从业。中国大学校长的教育背景大部分是理工科。其中管理学背景的校长占10.9%,教育学背景的校长仅占4.3%。美国大学校长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背景的高达37%,理工科背景仅占18.5%,这说明中国大学校长和美国大学校长学科背景之间的差距很大。最后是专门的职业。59.1%的校长表示不愿放弃原有学术工作而成为职业化的大学校长。有86.7%的大学校长离任后最希望回到学科从事学术工作。
第二,政府管理大学校长制度供给的三个"力"的维度。首先,校长负责的动力。职业理想是大学校长负责的内生动力源泉,是专心的思想基础。54.5%的校长认为担任大学校长这一职务不是他的职业理想,如果自由竞聘,70.6%会继续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29.4%则表示不会做了。所以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要有公开遴选制度,一是把初始提名权还给大学;二是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遴选标准;三是相同学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遴选标准。
其次,校长负责的权力。关键是怎样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之间的职责边界不清,这是制度本身需要完善的问题。
大学校长认为最需要强化的权利是“拟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并且组织实施”;其次是“推荐副校长人选”;然后是“拟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任免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最困惑的是校长政治家和教育家的角色定位问题,大学校长认为自己最应扮演的角色是教育家占87.2%,但认为现实中实际扮演教育家的仅有38.3%,大学党委书记的数据也相近。我们认为书记校长的角色要差异化定位,政治家、教育家的角色定位要落地,可进行评价与测量,建议强化校长CEO的角色意识,强化执行的责权,进一步限定党委书记直接参与指挥行政执行的权力。
最后,校长负责的能力。在调查中,校长们认为最重要的3项领导工作是战略规划、人才引进与培养、学科专业建设。而美国大学校长们把筹集资金、责任感、学生学习的评估及预算、财务管理及资本改善项目排在前四位。中国大学校长认为最主要的挑战是内部体制与机制不适应、人才引进与培养、资金筹措、办学理念冲突。美国公立学校校长把与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间的关系视为最大挑战,其次是教工,之后是行政系统和国家协调委员会。
从治理的视角看中美两国大学校长能力要求的差异,发现美国更需要大学校长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协商能力,我国更关注的是内部的管理,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大学校长的能力结构变化要更多地去关注大学外部关系的协调,关注与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关注大学资金的来源,关注大学的办学效率与效益。
(作者系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
http://zjjyb.cn/jyb/gjjw/12568.html 《浙江教育报》:20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