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专家进行铁皮石斛活树附生栽培技术指导
开栏的话
未来5年,脱贫是一场举国上下必须要打赢的攻坚战。“精准”是脱贫之举成败的关键。广大林区和荒漠化地区有不少是贫困地区,自然也是精准扶贫的靶心,而要将这些地方的绿水青山转变为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就必须依靠科技手段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引导林农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探寻绿色致富路。从今日起,本报开设《聚焦林业科技扶贫》专栏,敬请关注,欢迎投稿。邮箱:ZTXW2008@126.com。
(本报通讯员: 陈胜伟 ) 发挥绿色科技成果的优势,在绿水青山间助力农民“淘金掘银”,是浙江农林大学师生共同践行的重要使命。
近10年间,浙江农林大学先后在省内外80多个县市区完成绿色经济发展项目1300多项,在产生显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创造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形成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浙农林大”模式。
在绿水青山间全员助力农民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生态科技的研发,是实现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关键。浙江农林大学以强大的科研项目做支撑,结合实际向开展合作的县市区派驻了各个学科的科技人员,围绕经济林发展、木材加工产业、茶产业、竹产业等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支撑,通过技术推广为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教授来到我们村,村里的香榧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提升了。”说起今年香榧采收的情况,浙江省宁海县黄坛镇香榧种植大户王小军乐得合不拢嘴。
2012年,浙江农林大学和宁海县科技部门合作成立果业协同创新中心。在专家教授提供的双层拱棚榧树种子催芽专利技术、香榧周年嫁接技术、香榧幼林抚育综合措施等技术支持下,宁海香榧持续增产,从2011年的6.5万公斤上升到2015年的14万公斤,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年,浙江农林大学近千名科研人员结合各地的生态资源、农林产业优势,扶持发展了园林花卉、水果、畜牧养殖、竹木加工、农家乐等一项项绿色产业,并建立了一系列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开发各类绿色科技项目1300多项。
在绿水青山间全过程助力农民打造绿色产业链
遂昌县是浙江省的林业大县,由于缺乏科技支撑,林业尤其是竹林经营效益一直不高,农民守着“绿色银行”却难以致富。浙江农林大学了解到此情况后,以竹类研究专家方伟教授、竹炭产业专家张文标博士等领衔的科研团队来到了遂昌县的主要竹产区。在科技团队的支持下,当地冬笋亩产量达400公斤、500公斤已不再是稀罕事,数十家各类笋竹加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壮大,仅2014年的产值就超过12亿元。
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叶坞村的竹农邓金发说,采用了浙江农林大学的技术后,他家冬笋的亩产量最高达550多公斤,仅冬笋产值就超过万元,这是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遂昌也是临安市最早发展农家乐的地区,为帮助当地发展相关产业,浙江农林大学选派了科技特派员严少君为农家乐提供保姆式指导服务。如今,产业越做越大,土鸡、冬笋、有机农家菜以及各种纪念品,已经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2008年,浙江农林大学与遂昌县正式签订协议,在全省率先启动法人科技特派员工作,校县共同实施了“毛竹低产低效林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关键技术推广”等50多项绿色科技项目, 这些科技项目将当地的绿水青山资源转换成超过2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一条以生态为核心的绿色产业链已经在遂昌的绿水青山间初步形成。
在绿水青山间全方位助力农民组建绿色产业集群
农林生态学科是浙江农林大学的优势,无论是竹产业、香榧产业、山核桃产业还是铁皮石斛产业,从最初的产业规划、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到后期加工、经营销售、品牌打造、采摘游开发等,浙江农林大学充分调动了各个学科的力量,以全方位服务农民建设绿色产业群。
浙江农林大的专家们不仅深入基层一线,用自己掌握的技术为相关经济林的种植、养护、加工、储存和销售助力,同时积极调动经济管理、文化艺术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力量,通过帮助地方建设香榧文化馆、山核桃文化体验馆,开发山核桃、铁皮石斛产品,打造相关产品的高端品牌等方式,为相关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助推各地农民在绿水青山间组建绿色产业集群。
学校所在地临安,是我国的山核桃主产区。山核桃树体高,采摘难,浙江农林大学的黄坚钦教授从10多年前就研究如何让山核桃树长得更矮、品质更好、产量更高;山核桃好吃,但果皮污染重,学科团队成功攻克了从山核桃外果皮中提取果皮素的技术,提取的果皮素可以用于生产低毒、无污染的环保型植物源杀菌剂和绿色农药;山核桃网络销售刚起步,浙江农林大学选派了专业老师组成的服务团,手把手地指导山核桃农做网站发展山核桃电子商务,仅临安市昌化镇白牛村就有40多户村民建设了淘宝商铺,2014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在绿水青山间全面助力农民走上生态致富之路
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关键,就是发挥绿色生态科技成果的作用。近5年,浙江农林大学共承担科研课题3300余项,相关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学校在各县市区派驻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并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临安市昌化镇后营村朱福民家承包经营的130亩毛竹林,以前光靠经营竹林收入一般。前两年,在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教授研发的竹子碳汇造林方法学、碳汇交易体系等技术支持下,朱福民开始尝试以每吨30元的价格进行碳汇交易,销售给二氧化碳排放大户以及有关单位,他家竹林5年可以获得4000元左右的真金白银,而且在确保竹林碳汇能力前提下,不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开化县位于浙西山区,是国家东部公园,山清水秀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浙江农林大学的科技特派员团队为当地结合生态优势发展经济出谋划策:严少君指导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的农民开发了以森林为特色的农家乐,不到两年时间,当地农户人均增收超过30%;斯金平指导开化农户探索在野外树上种植铁皮石斛,农民实现大幅增收;王丽则在开化县苏庄镇,指导当地开发利用古法压榨山茶油,带领当地百姓走出了一条生态致富路……
全心全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过程中,浙江农林大学专家们的足迹遍及浙江各地,绿色科技撒遍浙江的山山水水,学校连续10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派出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被授予“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
“能够发挥自己的农林科技优势,推广自己的绿色科技成果,引导农民在绿水青山间‘淘金掘银’是我们的责任。现在不少的专家教授都争先承担绿色科技推广工作,最让他们引以为豪的是自己在绿色经济发展中解决了多少难题、为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作出了多少贡献。”浙江农林大学社会合作处处长戴文圣教授说,“很多教授更重视将自己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帮助大家创造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挥人才科研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学校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学校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过程中体现出的显著成效之一。浙江农林大学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上的,结合优势精准发力,积极帮助引导农民在绿水青山间淘金掘银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说。
宣勇表示,下一步,学校将重点对接浙江省26个欠发达县的“摘帽”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科技服务,为这些地方发展绿色经济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为助力农民在绿水青山间“淘金掘银”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