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科技金融时报》:浙农林大绿色科技助力乌镇修复母亲河
【发布日期: 2016-01-22】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和去年来乌镇相比,现在乌镇市河的水更清了,鱼虾更多了,很多难得一见的野鸟也飞回来了。”在刚刚过去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不少来到乌镇参会的网络大咖发现,桐乡乌镇的母亲河——乌镇市河比去年更清澈、更漂亮了。

说起乌镇市河的变化,不得不归功于浙江农林大学与乌镇政府共同合作实施的“乌镇市河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该项目于2015年6月开始实施,由浙农林大曹玉成博士等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并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浙江省“科技治水”、“生态治水”、“智慧治水”的前沿先进理念和创新科技成果。

“乌镇是一座具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乌镇市河是当地的一条母亲河,河长近4公里,河宽36~50米,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和生态景观,但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水质有所下降。”曹玉成博士说,该项目的实施内容包括截污纳管、围堰沉砂、生态修复、景观营建和智能维护等多个方面,目标就是改善水质、恢复生态和景观多样。

从去年6月开始,浙农林大20多名师生先后多次前往当地开展调研。大家通过对乌镇市河水系水文、水质状况、生物生境、河道功能、污染源等的分析,结合河道健康诊断,确定了修复目标并不断优化修复方案。

“在治水的过程中,我们每天的工作都要与河为伴,清淤泥、理水草、搭建生态浮床、检测水质变化,我们经常工作在小船上,吃饭在河岸边,虽然每天都干得辛苦,但是看着河水越来越清澈,可以让参加互联网大会的各国领导人和网络大咖看到美丽清澈的河水,我们研究团队的每一个人都非常高兴。”生态修复团队的研究生方飞说。

在乌镇市河生态修复过程中,如何发挥乌镇在智慧管理方面的优势,成为曹玉成、方飞等师生共同关心并积极采用的重要手段。曹玉成和科研团队在生态修复乌镇市河过程中,先后采用了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等技术,实现了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用手机监控不同河段的水质数据,目前监控的内容包括河水的ph值、溶解氧等多个指标。这一举措,使得乌镇在河水生态修复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乌镇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的特色。

此外,专家们在修复过程中,还先后采用了多项技术协同修复乌镇市河生态。“水生植物-吸附基质-高效微生物”协同净化生态床技术,集成了现行生态浮床和人工湿地技术,同时引入有利于植物以及微生物生长的轻质吸附型基质,利用基质对污染物的吸附、富集和缓冲等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及其根系激发效应,并形成高底物浓度、高微生物量以及高微生物活性的微处理环境,从而加速对污染物的转化和转移。

经过专家们半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乌镇市河水质大大改善,去年11月份通过采样测定,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水质类别都明显改善,整体水质从3~4类水上升为2~3类水,个别指标达到1类水质要求;水景观、水生态达到了多样的效果,河水更清澈了,鱼游回来了,鸟也飞回来了,整个乌镇市河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局面。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教授说:“发挥人才科研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学校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学校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过程中体现出的显著成效之一。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