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中国教育新闻网:浙江农林大学多项科学技术持续助力乌镇治水
【发布日期: 2016-06-20】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近日,由浙江农林大学牵头实施的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河道水质强化净化与水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及“河道治理与维护的智能化管理及长效运行机制研究”项目启动会在浙江桐乡乌镇启动。

  在这两个项目上,浙江农林大学将在前期科技助力当地治水的基础上,继续发挥生态科技的优势,帮乌镇的河水变得更清、河道变得更美,治水的管理变得更加智能。浙江农林大学姜培坤教授表示,这两个项目实施后,不仅有助于乌镇市河提升水质,也能对乌镇周边地区产生良好的治水效果。

  互联网大会上,大家发现乌镇河水变清了

  “和去年来乌镇相比,现在乌镇市河的水更清了,鱼虾更多了,很多难得一见的野鸟也飞回来了。”在去年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不少来到乌镇参会的网络大咖曾经发现,桐乡乌镇的母亲河——乌镇市河比去年更清澈、更漂亮了。

  说起乌镇市河的变化,要归功于浙江农林大学与桐乡市乌镇人民政府共同合作实施的“乌镇市河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该项目于20156月开始实施,由浙江农林大学曹玉成博士等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并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浙江省“科技治水”、“生态治水”、“智慧治水”的前沿先进理念和创新科技成果。

  “乌镇是一座具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乌镇市河是当地的一条母亲河,河长近4公里,河宽36-50米,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和生态景观,但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水质有所下降。”曹玉成博士说,该项目的实施内容包括截污纳管、围堰沉砂、生态修复、景观营建和智能维护等多个方面,目标就是改善水质、恢复生态和景观多样。

师生在生态修复乌镇市河 检测水质

  乌镇被确定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后,大家对乌镇自然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让乌镇更好地向全世界呈现江南水乡的独特神韵,成为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和乌镇当地群众的共同期盼。

  20156月开始,浙农林20多名师生先后多次前往当地开展调研。大家通过对乌镇市河水系水文、水质状况、生物生境、河道功能、污染源等的分析,结合河道健康诊断,确定了修复目标并不断优化修复方案。

  经过专家们半年多时间的努力,乌镇市河水质大大改善。去年11月份,通过采样测定,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水质类别都明显改善,整体水质从34类水上升为23类水,个别指标达到1类水质要求;水景观、水生态达到了多样的效果,河水更清澈了,鱼游回来了,鸟也飞回来了,整个乌镇市河呈现出了生机、生态的局面。

专家携手努力,多技术助力乌镇治水

  污染河水很容易,但是要将河水变得清澈则非常困难。为了尽早还乌镇市河以清澈,浙农林的专家教授们。在半年时间里前往乌镇近百次,只要学校没有教学任务,他们就会驱车100多公里前往乌镇实施项目、检测水质,最后为了全身心投入到治水之中,专家们干脆在乌镇河边租了房子,以便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乌镇河水监测和河水修复工作。

   在治水的过程中,我们每天的工作都要与河为伴,清淤泥、理水草,搭建生态浮床、检测水质变化,经常工作在小船上,吃饭在河岸边,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是看着河水越来越清澈,可以让参加互联网大会的各国领导人和网络大咖看到美丽清澈的河水,研究团队的每一个人都非常高兴。生态修复团队的研究生方飞说,在治理乌镇市河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不仅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贡献了力量,也在治理乌镇市河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治水技术。

完成生态修复的乌镇市河

  在乌镇市河生态修复过程中,如何发挥乌镇在智慧管理方面的优势,成为曹玉成、方飞等师生共同关心并积极采用的重要手段。曹玉成博士和科研团队在生态修复乌镇市河过程中,先后采用了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等技术,实现了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用手机监控不同河段的水质数据,目前监控的内容包括河水的ph值、溶解氧等多个指标。这一举措,使得乌镇在河水生态修复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乌镇物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的特色。

  此外,专家们在修复过程中,还先后采用了多项技术协同修复乌镇市河生态。“水生植物-吸附基质-高效微生物”协同净化生态床技术,集成了现行生态浮床和人工湿地技术,同时引入有利于植物以及微生物生长的轻质吸附型基质,利用基质对污染物的吸附、富集和缓冲等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及其根系激发效应,并形成高底物浓度、高微生物量以及高微生物活性的微处理环境,从而加速对污染物的转化和转移。

  科技持续助力,要将乌镇治水做成样板

  乌镇的河水更清了,鱼更多了,野鸟飞回来了……如何让乌镇的河水持续清澈下去,成了新的课题。

  为了固化前期治水成果,努力将乌镇的治水打造成可学习、可参看的治水样板,浙农林牵头的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河道治理与维护的智能化管理及长效运行机制研究”及“河道水质强化净化与水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最近继续在乌镇河道实施,积极探索“智慧治水”和“生态治水”。

  据介绍,“河道治理与维护的智能化管理及长效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由浙农林周国模教授主持,将运用物联网技术,研发可以用来实时监测水质的智能化app软件、水质自动监测设备、无人机水质航拍监测系统等,构建水陆空一体化水质自动监测体系及长效管理运行机制。

  “这个项目突出了‘智慧’两字,是一个集水质自动监测、移动监测、低空航测和实验室监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监测体系,希望能在乌镇打造出样本后,在全省进行推广,为浙江省的‘五水共治’做一些贡献。”项目负责人周国模表示。

  “河道水质强化净化与水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项目则继续由浙江农林大学曹玉成博士主持,将汇集浙江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领域的优势单位和科技人员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微生物强化修复技术、水生植物强化修复技术、低成本人工增氧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展以关键技术为核心的系统优化集成、工程验证、水环境安全评估以及应用推广工作,形成适合于我省不同类型河道的水质改善和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通过去年的努力,乌镇市河的水质得到了改善,参与项目的专家和研究生也在参与修复生态中,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加强,集成多项技术修复水质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曹玉成说,希望在年的基础上接下去实施这个项目,能让乌镇更多的河道受益,为其他地区的河道治理提供参考。

http://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1606/t20160619_1416423.shtml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6.6.19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