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第四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在浙江农林大学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林学会主办,浙江农林大学、中国林学会各有关分会承办,浙江省林学会协办。
大会为期两天,旨在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作用,以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制度创新加快林业科技进步,为保障森林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长赵树丛,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程渭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陈章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研究员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大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管理部门、基层单位的1200多名林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并围绕“创新引领 绿色发展”的主题,共同探讨林业的现状和未来。
大会对“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十三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第七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第六届梁希青年论文奖”进行了表彰,与会领导向获奖代表颁发了奖牌、证书。
大会邀请5位国内著名学者座特邀学术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研究员在题《生态学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中,回顾了生态学发展历史,及我国林业发展所经历的阶段与所取得的成就,提出应该加强理念、技术和制度创新,落实保障措施,推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教授在题为《竹林生态系统碳过程、碳监测与增汇技术研究》的报告中,围绕竹林“碳过程、碳检测、碳增汇”三条主线,论述综合通过碳水通量塔、核磁共振、卫星遥感、模型模拟等技术手段,在竹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创新工作。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陈章良教授,国家林业局规划编制组副组长陈嘉文,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卢孟柱研究员也分别作了大会特邀学术报告。

此外,大会还设立了“杨树等速生树种:从研究模式到多功能应用”、“基础研究驱动林木遗传育种创新”、“绿色发展与森林培育”、“林业科技创新与森林食品产业发展”、“铁皮石斛创新创业”、“湿地、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扶贫攻坚中的林产化工”、“木竹材资源绿色加工与高效利用”、“森林经营与信息技术”、“科学化管理森林灾害,促进生态文明新发展”、“新常态下林业经济发展”、“创新驱动与竹产业绿色发展”等12个分会场,代表围绕当前我国林业科技领域中的重点、热点和难题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研讨。
本次大会承办方之一的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杭州西郊临安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西端,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经过近60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以农林、生态环境学科为特色,涵盖八大学科门类,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授予权的多科性大学。
近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800余项,多名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论文发表在《Nature》、《Genetic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学校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省一流学科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在竹木资源利用、碳汇监测、土壤修复及茶文化传播等领域研究特色鲜明。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级科技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近4000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近8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9项。
学校具有国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汉语国际推广传播基地等省部级(含)以上科研创新平台数量达23 个,平台规模数量位列省属高校前列,并呈现出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关科研平台积极与50多个县市区开展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学校连续11年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优秀派出单位,2014年获“全国社会扶贫工作先进集体”。
http://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1609/t20160928_1453927.shtml 中国教育在线:201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