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六届美丽中国·生态文学艺术学术论坛上,著名作家、茶文化学者、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旭烽将近期在荧幕上大热的影片《神奇动物在哪里》搬上了学术讲台。图片由浙江农林大学提供)
这是一场艺术化的学术论坛。有别于以往严肃的面孔,这场论坛从倾听生命开始——
“生存,生存,我们共生存,需要学会的仅仅是生存,没有杀戮,没有战争……”在2016学术论坛开始前,著名作家、茶文化学者、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旭烽和与会学者共同聆听了俄罗斯音乐家伊戈尔·马特维延科在西奈半岛空难一周年之际创作的新歌《生存》。这首充满生命渴望、直击心灵的音乐作品也为此次论坛的生态文学艺术交流拉开了帷幕。
12月23日,第六届美丽中国·生态文学艺术学术论坛在浙江农林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汇聚浙江农林大学,出席论坛并发表学术报告。
论坛上,专家们从生态视角出发,对影视、小说、传统家训、古代哲学思想等不同领域的内容都作出了新颖而精彩的阐述。
“《神奇动物在哪里》这部电影,有着与《哈利波特》一脉相承的生态理念。”作为一名《哈利波特》的忠实粉丝,王旭烽教授将近期在荧幕上大热的影片《神奇动物在哪里》搬上了学术讲台,从生态整体主义角度分析了其中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令在座学者耳目一新。她提出,《神奇动物在哪里》这部影片存在着自然、自我、人类三个生态空间,而这三大生态空间的交递互感,形成了意蕴深刻的生态互动。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大康教授则以教师评价体系为对象,就该体系的生态建构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他提出:“只有建构起生态、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为高校教师的发展、教学的优化提供良好的土壤。”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长期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在论坛中,他就生态文学的精神指向与多位建构做了深入解读。他提出了当代生态文学的三个维度:从“人类中心论”走向“地球中心论”是生态文学的价值取向;直面现实,基于忧患,坚持现实主义精神,是生态文学的美学取向;跨文化对话,跨代际沟通,跨文体写作,是生态文学的艺术取向。在他看来,浙江农林大学以生态文学、生态文化为研究方向,非常具有前瞻性。
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院长王长金教授,在本次论坛中以《传统家训的生态观》为题,提出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进行家庭伦理教育的载体,家训的传承和研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家训内容除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的道德教育外,爱护环境的伦理教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视角。”他说,传统家训的生态观主要体现在惜命观、环境观、节用观。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洪岳、浙江海洋大学教授韩伟表等分别从莫言文学的生态观、《周易》中的生态思想、生态畲族服饰传承等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坛间隙,根据王旭烽教授新作《等花儿落下来》创作的同名全新茶艺也在众多专家面前正式呈现,令人倍感温暖清新。



(第六届美丽中国·生态文学艺术学术论坛在浙江农林大学举行。图片由浙江农林大学提供)
http://ent.zjol.com.cn/zixun/201612/t20161224_2282124.shtml 浙江在线:2016.12.24
http://ori.hangzhou.com.cn/ornews/content/2016-12/23/content_6427180.htm 杭州网: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