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君亲师,这是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10月15日,一场由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浙江农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茶非遗大师收徒仪式”庄重启幕。经时代洗礼,这一习俗与茶文化和非遗链接,大师收徒的场面令人动容,也别具意义。
仪式充满庄严圣洁,选址于杭州市临安区狮山公园正在建设的“忘忧茶庄”竹茶空间里,以显示其绿水青山中的生态环境性,由一场意蕴深厚的儒家茶礼展演拉开了仪式序幕。盖因拜师礼这一习俗,早在东周春秋时期便以儒家文化为底蕴,以民俗方式得以确立。
此次收徒的三位大师分别是九曲红梅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楼龙肖、柘荣高山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水、桂花龙井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峥嵘。七位弟子在点茶的盏面上写下自己名字,作为信物献给师父,以显示完成拜师的寓意和诚信,表达“一日为师终身在席”的契约感。而师父将同样赐予师门寄语规则,承诺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师承模式,把核心非遗技艺倾囊相授。
衣袂轻扬间,洗茶、注水、奉茶等工序行云流水,既彰显了茶文化的典雅底蕴,更以礼仪为媒,传递出“师者传艺、徒者承志”的传承初心,为后续拜师环节铺垫庄重氛围。随后,全体参会者肃立敬拜茶圣陆羽,袅袅茶烟中,对先贤的尊崇之情与对茶文化的敬畏之心交融升腾,更让在场师徒深刻体会到“承古艺、启新程”的责任,为这场传承盛典奠定精神基调。
核心拜师环节循着古礼层层展开,每一步都紧扣“技艺相传、心意相通”的核心。徒弟们手捧精心誊写的拜师帖缓步上前,帖中不仅记录师徒名讳,更明确“每日习艺、定期复盘”的传承约定,躬身呈递的既是文书,更是对非遗技艺的坚守承诺。案前点茶录名时,毛笔蘸取茶汤在宣纸留痕,以茶为墨、以纸为鉴,定格师徒缘分的同时,也象征着“茶技艺融入日常”的传承常态。
当温热的拜师茶敬送至师父手中,师父轻啜后回赠亲手制作的茶器——或刻有炒茶口诀的竹匾,或标注茶叶特性的手册,将“口传心授”的技艺要点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信物。行拜师礼时,徒弟三鞠躬,一敬师父传艺之德,二敬文化之重,三敬产业传承之责,师徒间的默契与期许在仪式中尽显。“守艺先守心,传技先传德”的谆谆教诲之外,更新增“学技需惠民,传艺促产业”的要求,引导徒弟们不仅要成为技艺继承者,更要做茶产业的推动者。
“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让技艺在师徒相授中活起来、传下去,更要让活态的技艺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金钥匙’。”见证人在致辞中指出,此次收徒仪式既是对“师带徒”传统的延续,让非遗技艺跳出“博物馆”、走进“生产场”,更是通过师徒纽带,打通“技艺传承—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的链条,将非遗技艺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将祝福转化为实际行动,彰显“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共识。
随着主持人宣布礼成,全体师徒与参会人员移步合影,镜头定格下这场“传艺、育人、兴产”的传承瞬间。专家表示,此次收徒仪式通过严格的传统仪轨与现代产业思维的有机融合,既让师徒传承有了规范载体,守住了茶文化的根与魂,更搭建起“非遗技艺对接市场需求”的桥梁,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埋下伏笔。这场收徒仪式,既是一次文化的庄重传承,更是一次茶产业发展的有力助推。
https://www.farmer.com.cn/2025/10/16/991001899.html 《农民日报》客户端: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