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浙江日报》: 高校转专业,更自由了吗
【发布日期: 2025-09-24】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专业与职业高度绑定。这从某种程度上说,选择专业如同选择人生,兹事体大。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转专业自由”渐成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探索中真正明确人生志趣,在试错中锤炼选择的智慧。

国家支持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之后——

高校转专业,更自由了吗

■ 本报记者 姜晓蓉 陈黎明 纪驭亚

通讯员 陈胜伟 盛灿灿 陈曼姣 成睿

新学期开学,浙江农林大学大二男生王宇和其他279名同学开启了为期两周的新专业试读。试读结束后,同学们可自主抉择去留——若觉得适应,便正式进入新专业学习;若感觉不适应,也可选择回到原专业。

近年来,不少高校正在优化转专业政策。比如,各大高校普遍实行“转出不设限”或“多次申请机会”政策,部分高校甚至允许跨学科转专业。

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随着越来越多高校降低转专业门槛,大学生转专业更自由了吗?转专业的同学有哪些考量?政策落地,又将面临哪些难题?

让更多学生有试错机会

土壤肥料学、遗传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王宇的新专业试读课表上,这些专业基础课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认识农学专业的大门。

上学期末,王宇提交转专业申请。按照政策,申请转出阶段没有限制,通过转入学院面试后,他从英语专业顺利转入农学专业。

高中选考科目是物理、化学、生物,但出乎不少人意料的是,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文科专业。“高中时英语成绩不错,自己也感兴趣,没有考虑太多。”王宇说。

进入大学,专业学习对他来说并不难,但每次回家跟父母聊起未来的打算,他都有些迷茫。

“你们学校农学专业很厉害,要不换个农学专业,毕业后回来帮大伯种杨梅?”第一学期结束后的寒假,父母试着问他。

回到学校后,王宇先打听了转专业政策,又找了农学专业的同学咨询。“转到农学专业,毕业后回老家种杨梅,兴许是条不错的路。”王宇的老家在台州,台州的仙居杨梅全国有名。因此,他看好农产品的前景。

“农学专业对化学要求比较高,试读阶段的专业课以理论为主,高中选考过化学,基本都能听得懂。”两周的试读结束,王宇决定正式转入农学专业,开启新的求学之路。

新方向定了,王宇的心中却仍有些忐忑。一次偶然的交流中,一年前从化材学院转入农学专业的朱玘璇给他吃了颗“定心丸”。

“我的高考第一志愿就是农学,由于填了服从调剂,没能如愿。”朱玘璇表示,自己对农学一直都很感兴趣,做决定不难,但转专业后,痛并快乐着。

由于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差异,转专业后的大二期间,朱玘璇一边跟着新班级上新课,一边补修落下的课程,过得非常充实,“有时候整天都泡在教室里,回到寝室还会去网上找资料,经常学习到深夜。”

大二下学期,同学们选好导师后,逐渐开始实验课程。这也是朱玘璇最期盼的。“我们的实践基地有水稻水田,终于有机会接触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了。”言语中,她有些激动。

对另一些同学而言,通过新专业多掌握一门技能,是转专业另一个理由。

读了两年法语专业,浙江师范大学男生牛玉豪上学期转到了软件工程专业,赶上了转专业的“末班车”。在这之前,他一直有些犹豫。“两个专业都挺感兴趣,但我需要更长远地规划自己的路。”牛玉豪说。

大二上学期,法语学习进入中高水平阶段,但他觉得“语言只是一门工具,未来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也正是那时,他决定本科毕业后申请法国某高校理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方学校要求,申请理科专业研究生,本科阶段也必须是理科专业。深思熟虑后,牛玉豪做出了转专业的决定。

从文科专业转入理科专业,原本就有不少课程需要补修。由于转专业的时间较晚,他落下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C语言等重要课程,累积起来有一个学期的学习量,需要“降级”重读大二。转专业后,新课老课一起上,他忙得晕头转向,但依然坚持自学法语,并准备报考法语高级水平证书。

也有同学因高考选考科目受限,与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杭州某高校女生小瑜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从工商管理专业转到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经历。“高中时想报考工科专业,但由于选考的是历史政治和技术,填报高考志愿时才发现可选范围不大。”小瑜说,学校更为自由的转专业政策,让她更靠近自己的人生目标。

不少高校的招生咨询会上,热度较高的问题之一就是,转专业难吗?“有些专业虽然看着眼熟,但不清楚学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就业前景怎么样。”一位高中家长说,转专业降低门槛相当于多了一条“退路”,也让孩子有试错的机会。

在杭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孙德芳看来,填报志愿时,部分学生会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对大学所学专业的认识比较局限,调整转专业政策,本质上是给学生提供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和认识社会的机会,努力让学生学有所好、学有所长、学有学成。

政策松绑,门槛降低了

随着多所高校陆续降低转专业门槛,越来越多学生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在学业道路上有了更灵活的调整空间。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发出疑问:高校转专业,真的那么“容易”吗?

的确,高校转专业政策松绑成为趋势,诸如转出零门槛、转专业次数不受限、院内专业自由互选、跨学院转出无额外限制等政策,频频出现在各校的文件中。

“和之前相比,转专业政策的确更加自由开放,但也并不是学生想转就能转成功的。”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

翻阅不少高校的转专业要求可以发现,虽然转出没有限制,但申请转入专业却还是有一定门槛。通常,转入专业有名额限制,且要进行相应的考试。转入专业会根据名额要求、考试成绩进行录取。

“对于有意转专业的学生,学校会组织由专业负责人、教授等组成的转专业考核小组,结合学生专业意愿、考试成绩、综合素质等帮助学生全面评估。一方面是为了更好规划和引导其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挖掘相关领域潜在人才。”孙德芳介绍,尽管各专业的评价、考核要求和选拔机制不尽相同,但是核心目标就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省外不少高校也设置了类似的规则。吉林大学虽然不限制转出比例,学校也不再组织统一的笔试,但是报名的学生需参加所报名专业组织的考核。同济大学转专业政策依据的同样是“转出不设限,转入有条件”原则。

但总体而言,和早些年相比,转专业的要求有所降低。

以往大家通常认为,只有成绩好的同学才有资格转专业。不少高校都对转专业资格进行不同程度的限制,包括专业排名、绩点等,并限制转出人数比例。

为何越来越多的高校降低转专业门槛?“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前高校学生规模与教育资源的供求关系已发生变化。不同于以往资源紧张的情况,如今多数高校在师资、课程、教学设施等方面资源相对充足,可以承载学生转专业的需求。”一位高校招办负责人解释。

那么,高校转专业门槛降低后,转专业学生人数会有明显变化吗?学生的流动有哪些规律?对学校专业的设置又有哪些影响?在部分高校已有的探索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202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实施新政,降低转专业门槛。3个月后的统计数据显示,成功转专业的学生数相当于过去四年之和,比去年提高约150%。几乎所有学院都有转入的学生,也有转出的学生。

在浙江工业大学,每年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占当届学生的比重约为15%~20%,其中成功转专业的学生超半数。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共计1928名学生申请转专业,约占学校相应年级总人数的19%,最终有1107名学生成功转专业。

“从近年来学生转专业的数据分析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趋势——学生的专业选择不再仅仅追随个人兴趣,而是更加敏锐地捕捉时代脉搏。他们的选择折射出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永固表示。

在部分高校,学生转专业选择成为动态优化调整专业的参考之一。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根据学生兴趣及社会需求,学校专业进行相应调整,今年就新增生物育种科学、数字经济、兽医公共卫生3个专业。

熊丙奇认为,学生转专业有如一张“晴雨表”,既能引导资源向需求专业倾斜、推动专业结构优化与资源高效利用,也能倒逼学校强化专业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次高考”,需要理性对待

如今,放宽转专业限制已成为社会对高校的普遍期待,不少业内人士也认为,降低转专业门槛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未来趋势。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一改革方向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待解的难题。

随着转专业政策全面放开,文理学科间的转换壁垒被打破,专业跨度较大的学生占比逐渐上升,这类学生在新专业中的适应难题也在眼前。

这个学期,浙江农林大学农学专业遗传课讲师颜梦圆看到新转入学生名单时有些吃惊。“和往年相比,文科专业转过来的学生明显多了,跨度有些大,不知道后续能不能跟得上。”颜梦圆担心。

“转专业不仅要上专业课,还要补基础课,时间上很紧张。更重要的是,农学专业对化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如果高中没有选考化学,学得会比较吃力。”每年班上有转专业的新生,颜梦圆都会格外关注,留意他们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及时和他们沟通。

在她看来,很多人只看到成功转专业后的喜悦,却容易忽略这份结果背后,是补修课程的争分夺秒,以及与适应新环境的努力磨合。因此,面对转专业选择,更需仔细衡量自身能力与适配度,以谨慎态度对待。

“‘试读’政策,为同学们提供了适应与缓冲空间,最终有280名学生正式决定转专业。”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文莉说,这些年在确保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学校不断优化转专业政策,为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发展提供便利。

也有不少人担心,随着转专业门槛的降低,冷热门专业会两极分化吗?该如何防止学生盲目选择一哄而入?

“学生们并非单向地从所谓冷门专业向热门专业流动,也有不少学生基于学术志趣,从热门专业走向所谓的冷门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一向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天文学,转专业热度却很高。

吉林大学曾在成功转专业的1000余名学生中做过统计,有近40%的同学选择转入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使之成为最“火爆”专业。此外,应用心理学、临床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动物医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接收转入计划同样录满。

事实上,除了学生个人兴趣和意愿,不少高校设定了门槛,通过划定人数比例或设定准入标准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性地转专业。以吉林大学为例,在本科生转专业工作中,各学院接收人数原则上按当届招生人数的20%~25%确定,具体比例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资源调整。

大学转专业,被不少大学生称作“第二次高考”。各专业录取依高考成绩划定,尤其是“低分”转“高分”专业,该如何保证公平?

对于跨学院转专业,高校在制定政策时,已经充分考虑到公平性。以多所高校的共性规定为例,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凭借外语类推荐保送资格录取的学生,以及通过定向招生录取、需履行特定培养协议的学生,均被纳入跨学院转专业的限制范围。

熊丙奇认为,高校转专业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操作要公开透明,让转专业在阳光下进行,促进转专业体系的良性发展。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在提供转专业机会后,引导学生认知自我,而不是盲目追逐热门专业。

高校转专业松绑,让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权,也让学科发展在回应学生需求中找到更精准的建设方向。这场教育需求与学科发展的双向奔赴,正在让高校人才培养更具温度与活力。

http://zjrb.zjol.com.cn/html/2025-09/24/content_3854513.htm?div=-1 《浙江日报》:2025.9.24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