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农林大学专家用生态循环养殖技术赋能畜牧业绿色发展
【发布日期: 2025-09-10】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近日,全国畜牧总站在浙江桐乡组织召开了畜牧业绿色低碳交流研讨活动,旨在进一步强化科技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支撑作用,持续推动全国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

会上,浙江农林大学王翀教授因长期推进养殖源头减排、种养结合、秸秆及特色地方资源饲料化利用、畜粪蛋白饲料转化等方面工作,形成了“茶-羊-肥”“菊-羊-肥”“竹-羊-肥”“羊-虫”等生态循环技术模式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被推选为畜牧业绿色低碳科技服务专家。


在嘉兴桐乡,王翀教授带领丁启航、蔡万豪等研究生,联合当地相关单位共同实施了“菊-羊-肥”生态种养循环技术模式示范推广工作。他们结合当地有大量的菊花、玉米、茭白等废弃物,实施“秸秆换肉”行动,通过利用杭白菊秸秆青贮替代牧草,不仅提高了湖羊采食量,还改善了肉中脂肪酸组成与风味物质沉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当地原本废弃的杭白菊秸秆,被制作成了裹包青贮饲料,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还能提升羊肉的品质和风味,助推了桐乡杭白菊-湖羊循环高质量发展模式。

在杭州临安,王翀教授研发的“竹-羊-肥”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将笋壳、竹叶粉碎加工成高质量饲料,而羊粪则经过集中处理和发酵后还田,为周边竹林提供优质有机肥。仅一个羊场每年消耗笋壳饲料就超过3000吨。”王翀说,羊粪是竹子的“黄金肥料”,不仅氮磷钾均衡,还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能改善土壤结构。这种“种养结合”的绿色生产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为农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在温州、绍兴等地,王翀教授创新的“秸秆变饲料、畜粪变肥料”绿色循环技术,通过秸秆和大麦麸发酵料复配平衡营养、降低成本,充分利用秸秆,提高秸秆营养价值,通过原料优选、日粮配置、功能性成分添加等方式调控养分摄入,研发精准补饲技术,实现了牧草的稻草替代。

在湖州长兴等地,王翀在当地畜牧公司开展了“茶-羊-肥”技术推广,随着用茶叶秸秆饲喂湖羊,不仅可以减少从外地购入粗饲料,降低饲养成本,还能增强湖羊的免疫、代谢和抗氧化能力,提升羊肉品质,茶叶秸秆过腹还田,又可以减少茶园病虫害危害。

除了以生态循环养殖技术服务浙江畜牧产业发展外,王翀还把相关技术带到了新疆、贵州、宁夏等地。通过浙江省援疆科技特派员平台,王翀团队联合新疆湖柯金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创新菌酶种共发酵工艺,攻克纤维降解率低、营养释放不均衡等行业难题,开发了棉花秸秆、棉杆芯皮青贮饲料等产品,探索推广了“棉花-羊”种养结合模式。通过秸秆揉丝、裹包,结合菌酶复合处理技术,开发油莎豆、棉花秸秆等特色饲料资源,形成牧草替代的饲料配方,每吨混合饲料节省成本350元,万头羊场每年可节约饲料成本约200万元。

在贵州,王翀教授和贵州大学吴文旋教授等持续开展畜牧业绿色低碳科技服务,形成了“刺梨-羊-肥”“高粱-肉牛-肥”“牛/羊-肥-虫”等生态循环技术模式,通过揉丝、裹包、发酵,将高粱秸秆加工成高营养饲料,成为牛羊的香馍馍。发酵牛羊粪清理出来后,成为了当地农家肥,节约成本,改善了土壤生态,提高了农作物品质,有的还用来喂蚯蚓,蚯蚓粪作为花肥出售给花鸟市场,农民收入翻了三倍,带动农户增收200多万元。

在宁夏,王翀教授团队和浙江大学刘红云、冯凤琴教授团队对马铃薯渣、葡萄渣等特色农副产物开展资源化利用。经处理的农废饲料粗蛋白含量提升12%,成功替代10%传统饲料,改善了农副产物的营养品质,增加饲料报酬。项目向周边配送优质转化饲料28万吨,出动饲草配送车辆20000余车次,服务周边养殖户达200多户,带动农户5000多户。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王翀教授团队已经和全国十多家科研机构合作,构建起了农林资源高值化利用研发推广体系,结合大数据、数字化的运用,实现了智能种养生态循环模式。随着相关技术在奶牛、肉牛、肉羊、猪、骆驼等养殖业中进行应用,服务范围已经涵盖浙江、宁夏、贵州、新疆、四川、内蒙古等20余省市自治区,循环利用农副产物50余万吨,累计新增产值超40亿元。

https://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2509/t20250905_2688427.shtml 中国教育在线:2025.9.5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