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我们走访了安吉县余村、淳安县下姜村、开化县金星村和天台县石梁镇等地。这些村镇在我校专家团队的科技助力下,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守住了绿色家底,也实现了富民强村,探索出‘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浙江农林大学林学专业学生周婕最近在实践报告中写道。
今年正值“两山”理念提出20年,浙农林大组织了230支实践团队、1万余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绿水青山的中国”专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清晨天未大亮,淳安县下姜村的香榧种植基地里已是一派忙碌景象,浙农林大林学学科教师喻卫武及其团队早早来到田间,手把手为农户演示香榧修剪、施肥等关键技术。自2021年担任大下姜区域科技特派员以来,喻卫武团队已指导当地引进香榧新品种3个,推广新技术5项,新发展香榧造林面积800多亩,建立示范基地400余亩,使亩产从原先不到300斤提升至800斤左右,大幅提高了农户收入。
像喻卫武这样深耕一线的专家,在浙农林大并非个例。赵光武教授团队长期为下姜村高粱、番薯的栽培与地瓜干加工提供技术指导;徐凯教授团队先后20余次深入田间,开展猕猴桃、葡萄、草莓、火龙果等果树栽培技术服务;赵阿勇教授团队针对生态肉鸡养殖建立健康养殖体系,有效提升养殖效益……多学科协同、多团队联动,学校持续为下姜村产业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在“两山”理念引领下,浙农林大聚焦生态领域科技创新,将科研论文写在绿水青山之间,助力多地打通生态价值转化的通道:在遂昌县,专家组推动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等23项科技帮扶项目落地;在安吉县,师生团队帮助当地建设毛竹现代科技园和竹炭生产线,共同研发“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在杭州市临安区,科技赋能让山核桃产业实现矮化种植、品质提升和增产增效;在庆元县,教授团队助力毛竹、锥栗、高山蔬菜等项目实现“一亩山万元钱”目标。
20年来,浙农林大紧紧围绕浙江省竹产业、香榧、山核桃、铁皮石斛等特色农林资源,持续提供科技支撑,助力培育园林花卉、精品水果、生态养殖、竹木加工、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据统计,学校累计开发绿色产业项目1200项,推广实用技术2000余项,组织技术培训3500余场,培训人员超15万人次,有效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在实践中构建起“一根科技竹、两棵富民果、三幅美丽图、四株小仙草、五粒金种子”的生态科技服务模式。
浙农林大党委书记朱斌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让“绿色”成为学校育人底色和发展亮色,把“两山”理念全面融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科技创新持续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
http://www.zjjyb.cn/html/2025-08/26/content_65373.htm 《浙江教育报》:202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