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半个月,大家就能在西溪湿地、杭州的酒吧、宁波植物园里,看到我们的‘周氏萤’了。”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森林保护专业的学生周颐说。即将进入大三学年的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学校萤火虫驯化项目的团队负责人。这支由本科生组成的团队,在海南五指山发现了一种具有“稳态高亮”特性的突尾熠萤新种,今年6月,经过国际期刊《动物分类群》鉴定为新物种,并以周颐的姓氏命名为“周氏萤”。如今,驯化成功的“周氏萤”即将被引入浙江多家公园、酒吧,点亮萤光经济。

夜空中的“周氏萤” 采访对象供图
准大三学生为何能“冠名”萤火虫?这背后是浙江农林大学的同学们历经三年努力的结果。萤火虫作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其野生种群正面临严峻挑战。尽管我国明确禁止野生活体售卖,非法交易仍屡禁不止——每只萤火虫黑市售价高达5至20元,文旅、影视、研学和科普等领域的旺盛需求,让盗猎成为威胁物种生存的“隐形杀手”。更棘手的是,国内萤火虫驯化长期受制于“栖息环境模拟难、营养供给保障难、繁殖周期同步难、行为调控实现难”四大技术鸿沟,因对生存条件要求苛刻,始终是业界难以逾越的高峰。
“既要守护野生萤火虫的自然家园,又要满足社会对萤光经济的合理需求,必须另辟蹊径。”浙江农林大学昆虫学教授王义平的这句话,点燃了学生团队的探索热情。2022年,由森林保护、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带着简易采集工具,踏上了寻觅与驯化新种萤火虫的征程,足迹遍布全国12省29市的山林湿地。
转机出现在海南五指山的一次野外考察中。团队在腐殖质丰富的溪流边,发现了一种发光强度远超普通种类的突尾熠萤。“它发出的光柔和却持久,在黑暗环境下,一只萤火虫就能照亮手掌。”周颐回忆道。

“周氏萤” 采访对象供图
它与已知物种存在明显差异,符合新物种标准。不过,发现只是第一步,驯化才是真正的硬仗。实验室里,团队首先面临的是栖息环境模拟难题,“周氏萤”幼虫对半水生环境的湿度、温度要求极高,同学们通过立体养殖设备精准调控28℃恒温、80%湿度的微环境,在临安区成功复刻了五指山溪流边的生态条件。同学们还利用成虫生理特性,人工调控光信号、模拟性信息素激发求偶本能,通过“光信号+食物奖励”条件反射,实现成虫行为可控化,这为萤火虫的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印象初、康乐等昆虫学专家,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守攻等林业专家,得知“周氏萤”的成功驯化后,给予了充分肯定。
现在,浙江各地景区和酒吧的萤火虫订单纷至沓来。指导教师王义平告诉记者,接下来团队还将开发萤火虫-生态监测复合系统,让这种“环境指示物种”为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而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年轻团队,长期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半水生萤火虫驯化标杆。
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214664&source=weixin 潮新闻:202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