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丽水的绿水青山间,浙江农林大学林学学科的童再康教授正带着团队师生攀山越岭,为庆元县实验林场基地里的闽楠、浙江楠等珍贵林木问诊把脉,并采集闽楠、浙江楠的种子和土壤样本,送回学校进行繁育和检测,为推进南方乡土珍贵树种遗传改良与高效培育忙碌着。
和童再康一样,今年暑假开始以来,浙江农林大学林类学科专业的不少专家教授,没有给自己放长假,而是走出教室、实验室,深入全省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服务。他们根据农林产业需求,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在田间地头问诊把脉,深入基地企业开展服务、解决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解决农林业产业发展问题、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贡献智慧力量,以自己的形式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推进共同富裕。
在杭州水碓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针对传统香榧破壳方式效率低、损伤高、耗费人力的短板,浙江农林大学香榧团队宋丽丽教授研发的香榧智能分选与高效脱蒲技术大显身手,通过智能滚轮筛选精准剔除次果,确保后续加工的原料品质;创新的脱蒲技术则能彻底去除黑色蒲衣,显著提升香榧成品口感与品相。曾松伟教授带去的香榧激光开口技术,破壳效率与精度跃升至96%以上,劳动力投入平均减少76.5%。
在金华磐安县,浙江农林大学林学学科的专家教授们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围绕经济林栽培、林下经济、中药种植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在杭州临安,专家们通过实地走访、技术对接等方式,手把手传授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精准助力乡村农林产业发展。在台州天台县,专家教授针对当地水果种植等方面,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支持……
利用暑期期间开展科技服务,一直是浙江农林大学林学学科科研人员传统的“暑期作业”。学校积极鼓励专家教授在做好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同时,结合暑期调研等工作,把实验室“搬”到田野大地上,把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力量。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专家主动利用暑假以及课余时间,先后将1000多个项目的科研成果播撒在浙江乃至全国的农村大地上,为各地新增农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吴家胜对专家教授们暑期走向田间地头,用技成果赋能农林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十分支持。他说:“高校的专家教授,既是老师也是科技人员。暑假期间老师学生放假,但是科技服务不能放假。作为农林高校,立德树人是根本,强农兴农是使命。无论是否假期,我们的专家教授、科技特派员都应该牢记服务三农的使命,利用科研成果积极服务社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同时也实现农林高校研究人员的价值,这也是高校科研人员的使命职责。”
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9883988-500006417670 《人民日报》客户端:20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