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农林大学科技赋能重庆忠县打造“西南春笋第一县”
【发布日期: 2025-07-25】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忠县,近20万亩的连绵竹海不仅成为当地的生态屏障,更是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重庆忠县笋竹产业稳步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浙江农林大学竹子团队专家的科技赋能,正是在他们的持续科技助力下,“西南春笋第一县”正在慢慢成为现实。

近日,浙江农林大学竹子团队的桂仁意等专家教授再次来到重庆忠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这已经说不清楚是他们第几次来这里送科技“上门”了。发现经过10多年的持续帮扶,当地笋用竹林已经发展到了近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1.2个百分点,年涵养水量增加5000万立方米,整个产业链直接带动竹农年均增收超3000元,真正实现“一片竹林富一方百姓”。


重庆忠县山地多、亩产低,如何帮助当地农户增收致富,一直是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2013年起,应忠县人民政府邀请,浙江农林大学竹子团队开启了科技赋能重庆忠县竹产业发展新征程。浙江农林大学拥有国内最早成立的竹类研究所和强大的竹子研究专家团队,完成的毛竹、雷竹等笋竹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研究揭示了笋芽萌发规律,发展了笋竹林高效经营理论,提出了一整套笋竹林丰产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相关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在省内外进行推广,对我国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成效。

十多年来,浙江农林大学的这支由20多位专家组成的“智囊团”,长年扎根成渝地区,将竹种选育、高效栽培等核心技术倾囊相授。他们帮助当地群众引入浙江雷竹、高节竹等品种,指导当地的近10万笋农主动参与养竹护笋,助力当地不断提升竹笋深加工技术。曾经低效闲置的山地上,持续上演着一场“绿色革命”。

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桂仁意、余学军、林新春等教授带领团队从土壤改良到病虫害防治,从加工工艺到品牌建设,全程提供专业知识答疑服务。在专家指导下,忠县逐步探索出“龙头企业、企业+农户、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五大发展模式,覆盖白石、马灌、金鸡、野鹤等多个乡镇,竹产业成为当地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有力支撑。

如今,忠县竹产业终于实现蓬勃发展,形成覆盖种植、加工、文旅的全产业链,成为继柑橘之后又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标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

“历经十余年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如今忠县已培育44家竹产业经营主体,包括11家龙头企业、25家专业合作社及8个家庭农场,初步建成‘种-采-加-销’一体化体系。其中,重庆全伦生态农业建设‘年产12万吨鲜竹笋原材料加工及物流配送项目’,受益农户4500余户15000余人,常年解决就业岗位80余人;瑞竹植物纤维公司以竹纤维为原料,研发出获17项专利的环保餐具,通过欧盟CE、美国FDA等国际认证。‘巴曼竹韵’等品牌,更是带动竹文化旅游年吸引游客1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千万元。”桂仁意介绍说,团队将持续助力忠县打造“西南春笋第一县”,让竹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重庆忠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浙江农林大学竹子团队的指导下,忠县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竹产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深化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加大竹产区机耕道、采集道、喷灌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升级改造力度;强化产业链“上延下拓”,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构建完整的原料—加工—产品—营销产业链,加快推进忠县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https://www.eol.cn/zhejiang/zhejiang_news/202507/t20250725_2683131.shtml 中国教育在线:2025.7.25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