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家有蟑螂吗?能不能给我带一只?”“学校周边哪里知了、蜻蜓比较多?” 近日,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 2023 级的 72 名学生,结束了为期半个月的野外昆虫采集,在实验室里忙着将金龟子、独角仙、凤蝶等昆虫制作成标本,分类摆放的近万号标本汇成一支 “昆虫大军”。

这场 “抓虫子” 的实践,源于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昆虫学》的教学实习 —— 这是该专业延续二十余年的传统,也是必修课。今年 6 月底,72 名学生按 5 人一组接到任务:每组需采集昆虫纲 18 目 110 科的昆虫约 500 头,制作成标本,同时要求尽量少采集益虫和珍稀昆虫。“希望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标本采集、制作和鉴定技能,加深对昆虫学的理解。” 教师王吉锐说。
任务下达后,捕虫网、毒瓶、三角袋等工具被一抢而空。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钻草丛、探高地,白天搜寻,夜间在茶文化广场支起高压汞灯和白布,利用昆虫趋光性 “守灯待虫”。植保 232 班学生程俊杰为抓跳蚤被猫抓伤,打了狂犬疫苗仍笑称:“最可惜的是没抓到跳蚤,下次还干。” 尽管常被蚊虫叮咬、被植物划伤,大家依旧兴致高昂,连教学楼旁的草丛都成了 “寻宝地”。

半个月的野外实践,让学生们收获颇丰。植保 231 班学生张辉宏说:“我们组提前完成任务后,带着其他组同学一起采集,大家交流经验,效率特别高。” 洪克雨轩则感慨:“顶着烈日追蝴蝶、翻叶片找害虫,虽累但值得,每只虫子都藏着生态密码,让我更懂植保专业的意义。” 次仁吉巴也表示,从 “手忙脚乱” 到能独立辨别虫害,实践让理论知识变得鲜活。
更让师生欣喜的是,近年来标本质量持续提升。“这既体现学生的认真,也说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在改善,昆虫种类和数量在增长。” 王吉锐说,昆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希望学生通过实习感受自然与人类平衡的重要性,未来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999822646422792732&item_id=11999822646422792732&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学习强国:202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