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归途,心火不熄。十二天,二十余城,九百公里。从杭州临安到泰安肥城,车轮丈量过的不只是地图上的距离,更是内心的疆域。当终点抵达,回望来路,那些烈日下的煎熬、风雨中的挣扎、漫长陡坡的喘息,竟都已在身后铺展成坦途。如今,轻舟已过万重山。”

7月9日,经过几天的休息整理,浙江农林大学2024级林学专业中加班的陈子雍,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这些话。
半个月前,即将完成大一期末考试的陈子雍忽然有了个念头:以前在家读高中时,因为学校离家近,经常骑车回家。现在自己在浙江农林大学上学,从学校所在的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到自己老家山东省泰安市肥城,有900多公里,是否也能骑车回家?

这个想法,其实早在寒假的时候就有过,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于是,陈子雍把这个想法和家人、朋友分享,没想到大家都是十分支持。不过,亲朋好友也纷纷提醒:路途较远,最近天气变化无常,可能会遭遇台风、高温等极端天气,更有可能被晒中暑、车子出故障,所以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读不了万卷书,那就行万里路,出来走走,才知道人情冷暖。我走的路还太少,而现在正是年轻不惧挑战的年龄,我应该趁着年轻,挑战自己!”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深思熟虑的陈子雍决定实施骑车回家的计划。更让他放心的是,学校指导全校学生购买了意外保险,手机里也都有导航,问题不会太大。

随后,陈子雍拿出自己做兼职挣的钱,花了800元钱购买了一辆性能还不错的二手自行车。同时,按照网络上有丰富骑行经验的“专业人士”的攻略,他开始准备自己的骑行装备:防潮垫、冲锋衣、贴身衣物、骑行裤、墨镜、遮阳帽、头灯、车前灯、尾灯、打气筒、补胎胶、胶带、捆扎带、帐篷、睡袋、人字拖、跑鞋、袜子、急救包、压缩饼干、火腿肠、面包、手表、大瓶水、保温杯、太阳能板、充电宝、充电器、备用机、身份证、学生证、现金……
经过几天在校园周边的练习准备后,6月24日,完成期末考试的陈子雍,在学校门口拍了张合影后,开始朝着家的方向前行。为了避免正午的烈日,他选择了清晨和傍晚多骑行,尽可能避免中午最热的时候骑行。到了晚上,天气如果还不错,他就选择在路边就地搭个帐篷“安营扎寨”,如果实在太热或者下起大雨,他就会就近找一个便宜的青年旅社度过一晚。

行进的过程中,他也不断在朋友圈更新自己的体会:“这一路,烈日曾以四十度的高温炙烤大地,也炙烤着我的意志,汗水未落便蒸腾。雷电交加、暴雨滂沱时,雨水模糊视线,寒意透骨,前路泥泞。身体的疲惫一次次抵达极限。”“穿越无数道路与陌生村庄,人情冷暖交织。有素不相识的援手,如荒漠甘泉;更有远方亲友每时每刻的关切与鼓励,化作支撑我翻越每一座‘山’的暖流。心中那份不甘平庸的倔强,在力竭时反而疯长,成为驱动双腿的力量。”
在骑行的过程中,陈子雍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不少好心人,其中有一个开车的东北大哥,得知他骑行900多公里回家,硬塞给他两瓶饮料并鼓励他,“每个人都有梦想” “加油!”

事后,陈子雍在日记中写道:“这社会还是好人多啊。这趟旅程遇到太多太多的好人了,无论是主动给我烧开水的阿姨,还是从西藏环游中国在高邮湖遇到得给我送矿泉水的大哥,这些人真的让我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温情与温暖,这是我这趟旅程最大的意义之一。”

一路骑行,陈子雍还写出了很多充满情感的文字:“骑行到太湖边,从自行车上取下防潮垫,往湖边长凳旁一铺,湖水拍打堤岸的声音,夹杂着不远处轿车车胎压过沥青路面的低沉声,凉爽的湖风吹过鼻尖,伴随着树上的虫鸣,卸下一身的疲惫;摘下帽子挡在脸上,阳光透过湖边垂柳的叶子,洒落在身上,一时恍惚间,我竟然睡着了。”
7月5日,历时12天的骑行,陈子雍终于安全到达家门口,全程累计行程900多公里,包含自行车总花费2000元,成功完成骑行挑战。
回首“骑行回家”的挑战,陈子雍在日记里写道:“拂去征尘,疲惫入骨,心底却涌动着清澈的少年意气。九百公里的风尘,不曾磨灭灵魂的棱角,反而将其擦亮。它提醒我:纵使千帆过尽,那个渴望探索、无畏前行的少年,依然立于心之船头。长路尽头,总有未被驯服的风景与未被征服的自己,在等待下一次启程。”
https://www.eol.cn/zhejiang/zhejiang_news/202507/t20250709_2679962.shtml中国教育在线:20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