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浙江之声:浙江科技赋能宁夏农产品废弃物“变身”肉牛优质饲料
【发布日期: 2025-05-21】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通过资源化利用,处理后的马铃薯渣粗蛋白含量得到明显提升,葡萄渣的营养成分得到了挖掘和优化,以前都当作废弃物处理的农副产物,现在成了肉牛的高蛋白饲料和营养餐,不仅降低了我们的饲料成本,也提升了肉牛健康养殖的水平。”

近日,在宁夏灵武市同心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肉牛养殖基地里,该公司李吉祥主任高兴地介绍着浙江农林大学王翀教授带来的一项新技术。 宁夏灵武市同心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集贸市场管理服务、食用农产品初加工、肉牛养殖等业务的公司。


为进一步提升肉牛养殖的品质、完善肉牛饲料供给能力、降低饲料成本,自2022年起,该公司邀请了浙江农林大学王翀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刘红云教授、冯凤琴教授组成专家团,针对宁夏马铃薯渣、葡萄渣等特色农副产物开展资源化利用的研究。

李吉祥介绍说,专家们通过营养价值解析,创新采用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菌酶种共发酵工艺,结合农副产物的生理特性和营养特点优化饲料配方,攻克纤维降解率低、营养释放不均衡等行业难题,着力将原本的农产品废弃物加工成原生态、高品质的肉牛饲料。经过专家们的科研攻关,经处理的农废饲料粗蛋白含量提升12%,成功替代10%的传统饲料。

“该技术不仅改善了农副产物的营养品质,提升了农产品废弃物的利用,也降低了饲料成本。这意味着,采用新技术,每头肉牛日均饲养成本减少2.8元。按万头养殖规模测算,年节约成本可直接带动牧户增收超百万元。”宁夏灵武市同心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汪震算了一笔账。

据介绍,项目成果在当地的推广与应用后,已经取得显著呈现。目前已经将当地300吨秸秆、果渣等农废转化为优质饲料,实现饲料成本直降10%,年省超150万元。2024年,项目累计向周边配送优质转化饲料18万吨,出动饲草配送车辆12000余车次,服务周边养殖户120多户,带动农户3000多户。 这项技术突破不仅为西部草畜产业注入绿色动能,更探索出一条“农废增值-牧户增收-产业升级”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李吉祥笑着说:“在专家们的技术支持下,马铃薯渣已经变身高蛋白饲料,葡萄渣也成为了肉牛营养餐!“ 在灵武市同心农业肉牛养殖示范基地里,王翀团队正在继续调研宁夏特色农副产物饲料化利用技术在实际养殖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成效,并结合实际为当地肉牛的高效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指导并推进相关项目。

王翀认为:“饲料特色化不是简单替代,而是通过科技实现‘优产+降本+环保’三重增益和进口替代。作为浙-宁农业协作的重点项目,此项技术既缓解了饲料资源短缺压力,更激活了西部农废资源价值,将为草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他表示,团队目前正构建宁夏特色饲料数据库,未来将开发定制化智能配方系统。

据介绍,作为浙江省畜牧产业技术推广服务团队专家和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家,王翀教授长期以来一直投身于饲料资源开发工作,而技术落地的背后是持续的人才支撑。近年来,王翀教授团队构建“候鸟式科研+接力式服务”模式,累计向西藏那曲、新疆阿克苏、四川阿坝州、贵州黔东南州、内蒙巴彦淖尔等西部牧区派驻师生60余人次,驻地服务总时长逾90个月,为当地培养20余名掌握精准饲喂、营养配比技术的“新牧人”。

正跟随王翀开展科研工作的学生吴奇和马智聪说:“导师们一直要求我们学生从生产中找问题,在实验室研发科技成果,再到一线验证应用效果。王翀老师经常嘱咐我们,新时代畜牧人才需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才能真正为我国畜牧业带去新质生产力。”

https://h5.cztv.com/batrix-h5/h5/am810/#/homeDetail/789744 浙江之声:2025.5.21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