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参与植树造林,把绿色种子种进心里!”“推进‘生态育人 育生态人’工程,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连日来,伴着渐浓的春意,在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浙江农林大学校园里,一场持续开展的植树节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给美丽的校园增添了一抹抹新绿。
在植树现场,师生们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手持锄头、铁锹等工具,挖坑、扶苗、铲土、浇水……大家将红豆树、浙江楠、柿树、细柄阿丁枫、三角枫、红豆杉等一批树苗种植在校园里。师生们在植树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生态文明意识,用实际行动植绿护绿,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在该校3000多亩校园里,各种形式的植树活动、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将如火如荼地开展。

浙江农林大学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称号,植树造林一直是该校的优良传统,校园里目前已经建成木兰园、蔷薇园、牡丹园、山茶园等几十个植物园区,拥有包括中华水韭、天目铁木、伯乐树、百山祖冷杉、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濒危植物在内的3300多种植物,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中小学师生和游客慕名而来接受生态文明教育。
为鼓励师生树立植树保绿意识,近几年,浙江农林大学继续加大植树造林活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向师生介绍植树的有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指派林学专业的教授、专家在植树现场进行指导,确保种下树苗的成活率。每年植树节前后,浙江农林大学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植树护绿活动,倡导广大师生自觉履行《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公约》,积极参与绿化养护,持续增强全校师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大家植绿、爱绿、护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农林高校,浙江农林大学校园里不仅按照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而且还拥有一片面积达几十亩的湿地,成为《观赏植物学》《测量学》《气象学》等课程的校内教学实践基地,既为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供了就近、就地、便捷的实习条件,又节省了办学成本。校园也建成了弘扬生态文化、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阵地,成为集生态文化、科普景观、健康休闲、生物多样性保护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校园。
在建设优美校园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生态素养培养,并设置了生态学专业,开设了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在内的大量生态科学课程和实验,而生态环境类课程成为全校性必修课。同时,学校各级团学组织、学生社团每年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生态文明观;充分发挥校园的生态传播、科普教育与生态文化示范辐射作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敞开校门接纳省内外中小学生参观研学,并定期举办生态节系列,引导师生市民感受生态文化、学习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
从2021年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开始全面实施“生态育人 育生态人”工程,通过着力实施“生态课程、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研究、生态实践等五大育人行动计划,让生态理念融入“三全育人”改革各领域和“十大育人”体系各环节,贯穿学校思政工作各方面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校园每个角落,引导全体师生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和主动担当意识,携手打造与办学目标相适应、具有生态特色的思政育人品牌,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工作新模式,构建生态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农林标识度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丰富思政课程的生态教育内容,挖掘课程思政的生态育人元素,发挥课程课堂的生态育人功能,加强生态创意产品呈现、生态文化品牌建设。通过深入开展爱绿、植绿、护绿“三绿”行动等活动,建设环境优美的绿色校园,打造风格独特的文化景观,构建协同开放的教育基地,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生态意识。更加注重对学生生态实践的引导和鼓励,规范师生生态文明行为,树立“绿色节约”生态新风,塑造师生“阳光善美”生态人格……浙江农林大学正在努力使每个师生都深刻地烙上“生态印记”。
浙江农林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浙江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一直以来,浙江农林大学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彰显学科专业生态化、人才培养生态化、科学研究生态化、社会服务生态化、校园建设生态化和大学文化生态化,“生态”二字始终是学校浸润根系的办学底色。今后,学校将继续深化植绿护绿工作,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深化开展大中小学生态实践教育,让生态可感可知,努力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
http://wap.cztv.com/articles/index.html?pubId=2450933浙江之声:202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