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小长假的第三天,也是“国际劳动节”。
劳动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好时期。
今天,教育小新跟您聊聊劳动教育的话题,分享故事、经验、做法。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典籍中,古代家庭对于劳动教育的目标,都有哪些记录?
身边的家长是如何通过言传身教,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勤劳的种子?
最近被网友们称赞动手能力超强的小学生,解锁了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技能?
身边的好学校,又是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色、时代要求,在劳动教育方面不断深耕,让劳动教育课拥有更丰富的场景,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劳动中,传承好家风
近日,一段视频火遍全网。在四川成都,有一位叫妞妞的小女孩是爸爸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父母胡勇和彭凤都是聋哑人,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妞妞都会准时出现在店里帮爸爸妈妈当“翻译”。
勤劳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优秀品格,我国传统文化多以培养勤劳习惯作为劳动教育的目标。
《诗经》的“好乐无荒,良士瞿瞿”,意指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不忘保持勤劳习惯,优秀的人更是需要时刻警惕和牢记在心。
墨子说“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强调人唯有勤劳才能赖以生存、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有不断自我实现的可能。
《庭训格言》中的“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更是道出勤劳是百姓维持生活的不二法则,唯有勤劳才不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窘境。
可见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教育内容各有所指,而将培养勤劳习惯作为明确的目标,从未改变过。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历来重视对子女的劳动教育,勤劳是历代家风家训中重点宣扬的内容。
勤劳为本、自食其力是清代爱国名臣林则徐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在家,他悉心传授劳动崇高的思想观念,培养子女勤劳的生活习惯,教导子女要修身立家、勤劳治家。
清代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出了几条营家方法,其中第一条便是“要勤”。“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他认为,经营一个家庭,如果家庭成员勤劳,则家庭“兴旺”人“通达”,如果家庭成员懒惰,则家“衰落”人“穷困”。
明代学者史桂芳曾在家书中用东晋陶侃运砖习劳的故事,启迪儿孙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持守积极的劳动态度:“陶侃运甓,自谓习劳,盖有难以直语人者。劳则善心生,养德、养身咸在焉;逸则妄念生,丧德、丧身咸在焉。吾命言儿、稽孙,不外一‘劳’字;言劳耕稼,稽劳书史,汝父子其图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由此看来,劳动的价值在家庭教育中更应该被真正重视起来。日常生活中煮饭炖汤、洒扫庭除、照顾家人的凡常习行,对孩子的一生成长来说都是不断赋能的过程。
家务劳动不仅有利于积累技能、磨炼意志,也使孩子懂得尊重劳动、心怀感恩,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无疑是一个孩子走向成熟、适应社会的必备素养和底气。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主战场”。作为家长,我们要重新审视劳动、投身劳动,与孩子一起劳动,让劳动成为亲子活动的日常选择。
在劳动中,长本事、增技能
近日,一条“现在的小学生动手能力有多强”的视频走红网络。
用牙签制作“会动”的竹节人、自制“孙悟空”飞行器、颠勺炒菜出神入化、帮父亲调试机器…...小小年纪练就一身“武艺”,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众多网友留言表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不仅让他们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劳动教育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究竟起着哪些作用?蒙特梭利教育体系认为:动作训练可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代替、限制动作技能的发展不利于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从儿童大脑发育的角度来说,劳动尤其是家务劳动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的必需的教育手段。脑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劳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发展,人的身体凡是会动的地方,包括舌头、下巴、嘴唇、手、脚、胳膊、腿等都在大脑运动皮质区有相应的连接和显现。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者曾对153名儿童做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从小爱做家务的孩子未来有显著更高的就业率以及显著更低的犯罪率、离婚率,甚至患心脏病的概率也更低。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曾表示,对孩子来讲,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孩子在劳动中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而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劳动可以促进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在劳动中遇到问题,会去读书找解答,从而促进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劳动中,彰显学校育人价值
哈尔滨市阿城区回民小学校:
人机协同让劳动教育有益有趣
“6月,阿城区天气、温度等自然环境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你所在的小组完成了哪些电子指令程序编程?”“根据手机APP实时监测收集的植物生长数据,完成小组6月智慧灌溉收获分享。”这是哈尔滨市阿城区回民小学校智慧农场实践项目的小组作业,也是学校智慧劳动教育的缩影。
把健康教育、文化教育、数字化素养等融入其中的“智慧厨房”课程,同样也是学校数字化劳动教育的实践坊。该课程最大的亮点是AI烹饪教学机器人与学生深度合作,实现了人机协同环境下学生过程性评价。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学生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以创新劳动教育为抓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育人,深耕智慧劳动教育。
浙江农林大学:在春耕秋收中成长
“在我们农学院,每个班级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浇水施肥,大家在地里劳动,感受劳动的意义。到了期末的时候,老师还会根据我们的劳动,进行打分,综合评价我们的劳动成果。我们也在劳动中收获友谊和成长,学会珍惜和感恩。”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大三学生曹宇钦对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深有感触。

浙江农林大学学生正在参加采茶劳动。浙江农林大学 供图
浙江农林大学从1958年建校第一天开始,就将劳动课设置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使用锄头等工具更是当时农林学子必须掌握的技能。该校老校区的不少老房子、运动场,就是当时的学生共同参与建设的。
浙江农林大学十分支持学生参与各种劳动,“教育不能是空心的,不能没有根基没有生活,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不会成功。我们一直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劳动,就是想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劳动中去认识自身价值,找到生活态度。”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劳动课开设22年,实现幼小初高衔接
在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家长开放日上,八年级一位家长激动得要流眼泪:“第一次吃到孩子亲手给我烙的饼,觉得特别幸福……”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从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而此前,石外的劳动课已经开设了22年。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花卉种植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供图
从2001年开始,石外就开始设计“五育并举”校本课程,陆续开设了科学种植、机械加工、烹饪、航模科技等劳动实践必修课程,并探索在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家庭教育等五大领域贯穿劳动教育,形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15年一贯制衔接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https://new.qq.com/rain/a/20230501A01ST300 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5.1